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学科教研 >> 历史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论语》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2019年04月19日 08:55  点击:[]

《论语》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南宫中学 历史组 杨文明

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只要谈到教育,我们马上想到的多是欧美的教育理论、教育著述、教育专家,而对中国传统的教育多是弃而不扬的。回看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我们会发现这本历经千年的典籍,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培养目标等方面仍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强调了每个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从孔子学生的构成来看,既有贵族子弟,更有大量平民;既有工商业者、农民、猎户的清白之人,还有曾受牢狱之苦的囚徒;既有聪明、勤俭、平和的学生,也有性格急躁、慵懒的学子。孔子都把他们招于门下,悉心教导。这也算是对李镇西先生:“为什么最好的医院,都是收治最难医治的病人,而最好的学校却都是招收最优秀的学生?教育的意义何在?”的最好的遥远回应吧。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才观,强调德才兼备、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而且偏重道德的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论断,就把道德的教化放在知识的教育之前,先为人而后为学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来看,知识教育为先,对成绩的极度关注,也使有教无育,有知识无文化的现象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存在。

“仁者爱人”的理想观,儒学的教育以仁作为最高的追求,而仁,就是一种爱人之心。以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不懈的追求,故有“任重而道远”的告诫。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追求,使我们的教育以爱为基础,为爱而培养,培养出如罗素先生所描述的:对爱情渴望、对知识渴求、对人类苦难有痛彻肺腑的怜悯的真正的人。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的理念,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的差别去教导他们。子路问他听到正确意见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让他先请示一下父兄,而对冉有说可以立即照做。公西华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谦让应鼓励,子路轻率刚猛要慎重行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为教理念,孔子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只有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教育的效果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保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来看,学生才是学业发展的内因,而教师和教育环境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因。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不应该以学生是否占领课堂为标准,而应该以学生的求知欲求的强烈与否、课堂上思维的活跃程度、对所学能否举一反三为标准,也就是是否学有所需、学有所思、学有所成为尺度。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的循序渐渐的教学理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而教学更是一个“慢”的艺术,而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很容易被短期的目标所左右、被立竿见影的追求所诱惑、被直达高考的宏愿所捕获,急躁、狂热、冒进,而偏离了循序渐渐之路。

另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关系的论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知行合一、重视践行体验的教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为学问而学问、不怨天、不尤人的君子教育,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再次,在培养目标方面。“学而优则仕”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的是具有仁爱之心而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的“仕人”。儒学在个人的培养上,着力养成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而培养的君子以所学为万民所用,也就是内圣而外王的理念。北宋大儒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论述,全面而精炼的道出了真正的儒者应有的社会担当。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和意志力的砥砺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培养内容。

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不可割裂的整体,我们不因现在的发达而否定过往蒙昧时期的价值。而现在教育更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世界先进国家教育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发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于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正如我们回看《论语》,无论在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都给我们诸多启示,帮助我们教有所思、叫有所成。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言:《论语》“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