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对核心知识点教学的启示
一、何谓核心知识点?
(一)从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寻找:
内容标准显主干,能级要求是目标,【史论共享】看核心。
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内容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主干知识:
宗法制和分封制;郡县制;汉至元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等);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能级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秦的统一。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
3.了解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职权。
4.知道郡县制出现和推广的史实,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的涵义。
1.列举汉、唐、元三朝中央机构变化的史实。
2.了解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
3.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4.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5.体会国家管理的政治智慧。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史实。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的史实。
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
▲史论共享——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公”设置与皇权专制之间的关系
郡县制的理解和认识(与分封制对比)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相权不断遭到削弱,国家成为君主一个人的国家,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是另一重要特点,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高度的中央集权,又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而难以实施自主有效的治理。
——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纵向概括演变特点;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历史知识图示化和网络化;
分析科举制度。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都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宰相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军机处的权力特点;
内阁制的主要特点;
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发展方向与趋势。
例二: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内容标准——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主干知识:
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影响;政治体制和行政手段对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等方面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能级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列举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生活保障方面的主要内容。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4.感受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
1.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史论共享——
1.大危机的影响
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的做法,还激化了它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与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新政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造(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从此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给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政对美国渡过危机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实质、影响(美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形势)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虽各不相同,但普遍奉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此外,“福利国家”的发展(推行福利主义政策),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新经济等概念内涵的理解。
例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
主干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宋明时期儒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
▲能级要求——
1.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2.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 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列举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了解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的理学观点。
3.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4.认识理学修养论中的积极意义。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3.认同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的“提倡个性” 这一价值观念。
▲史论共享——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仁政、德政。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西汉董仲舒倡言春秋大一统,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它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束缚人性,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中的修养论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还是有一些合理成分的,对中国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程朱理学的内涵;
对封建统治和个人修养的影响。
4.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构建了具体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既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又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观点、新思想体系反映的时代特色;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观点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
(二)高考试题反映——
必修一 政治史 |
2012 |
题号 |
4 |
7 |
9 |
10 |
11 |
12 |
15 |
16 |
22 |
21 |
内容 |
明朝 |
九一八 |
解放 |
祖国 |
对外 |
罗马法 |
代议制 |
十月 |
近代政治 |
选官 |
内阁 |
事变 |
战争 |
统一 |
开放 |
革命 |
思想综合 |
制度 |
2013 |
题号 |
3 |
5 |
9 |
11 |
13 |
16 |
19 |
20 |
22 |
|
内容 |
三省六 |
军机处 |
新政协 |
新中国 |
雅典民 |
英国议 |
十月 |
冷战 |
新民主 |
|
部制度 |
职能 |
会议 |
外交 |
主制度 |
会改革 |
革命 |
|
革命 |
|
2014 |
题号 |
5 |
8 |
9 |
12 |
14 |
19 |
21 |
|
|
|
内容 |
鸦片战争 |
新中国 |
新中国 |
罗马法 |
代议制 |
多极化 |
古代中 |
|
|
|
民主原则 |
外交 |
国相权 |
古代中国政治——明朝内阁、唐朝三省六部制、清朝军机处、古代中国相权、选官制度;
近代中国政治——鸦片战争、日本侵华、解放战争、国共关系;
现代中国政治——新中国民主政治、新中国外交(2次)、祖国统一(国共关系)、改革开放政策;
世界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2次)、代议制(美、英、德,每年一次)、十月革命(2次)、多极化趋势。
必修一:一级考点9个,二级考点28个,三级考点42个。近三年考题涉及到的考点为11-9-7递减趋势,分值变化大且呈递减态势。
必修二 经济史
|
|
20 12 |
题号 |
2 |
3 |
5 |
6 |
8 |
14 |
17 |
18 |
19 |
20 |
23 |
|
内容 |
官营 |
北宋 |
洋务 |
近代 |
近代民 |
英国 |
苏俄 |
布雷顿 |
90年代 |
经济 |
战后 |
|
手工业 |
商业 |
军事 工业 |
习俗 |
族工业 |
工业 革命 |
新经济 政策 |
森林 体系 |
日本经济 |
全球化 |
福利政策 |
|
20 13 |
题号 |
1 |
4 |
6 |
8 |
10 |
12 |
14 |
23 |
|
|
|
|
|
内容 |
战国 |
清代 |
近代 |
国民 政府 |
文革 |
市场 |
殖民 扩张 |
罗斯福 |
|
|
|
|
农业 |
商业 |
传媒 |
前期 经济 |
大跃进 |
经济 |
|
新政 |
|
|
|
|
20 14 |
题号 |
2 |
4 |
6 |
7 |
10 |
15 |
16 |
20 |
23 |
|
|
|
|
内容 |
“市” |
海禁 |
近代 中国 |
自然 经济 瓦解 |
联产 承包 |
新经济 |
罗斯福 |
全球化 |
英国 现代 |
|
|
|
政策 |
习俗 |
责任制 |
政策 |
新政 |
化历程 |
|
|
古代中国经济——官营手工业、战国农业、“市”、北宋商业、清代商业、海禁政策;
近代中国经济——自然经济瓦解、洋务企业、近代生活变迁(3次)、国民政府前期经济、近代民族工业;
现代中国经济——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
世界经济——英国工业革命及现代化(2次)、苏俄新经济政策(2次)、殖民扩张、罗斯福新政(2次)、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全球化(2次)、日本战后经济、战后福利政策。
必修二:一级考点8个,二级考点26个,三级考点39个。近三年考题涉及到的考点为11-8-9微变趋势,其中分值变化在1-2道选择题。
中国史考查兼顾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但古代商业、近代生活变迁、特色道路为重;世界是考查三年出现2次重复考查现象。
必修三 思想文化史
20 12 |
题号 |
1 |
13 |
|
|
|
|
|
|
|
内容 |
诗经 |
启蒙思想 |
|
|
|
|
|
|
伏尔泰 |
|
|
|
|
20 13 |
题号 |
2 |
7 |
15 |
17 |
18 |
21 |
|
|
内容 |
汉字 |
新文化 |
启蒙思想 |
近代 |
美术 |
儒家 |
|
|
演变 |
运动 |
评价 |
自然科学 |
格尔尼卡 |
伦理思想 |
|
|
20 14 |
题号 |
1 |
3 |
11 |
13 |
17 |
18 |
22 |
|
内容 |
董仲舒 |
古代 |
新中国 |
文艺复兴 |
19世纪 |
19世纪浪漫 |
近代中国 |
|
儒家 思想 |
印刷术 |
教育 |
人文主义 |
自然科学 |
主义文学 |
思想交锋 |
|
|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诗经、汉字演变、儒家思想(2次,一道选择,一道主观题)、古代印刷术;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近代思想交锋;
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新中国教育;
世界思想文化——启蒙思想(2次)、自然科学(2次)、人文主义、文学、艺术各1次。
必修三:一级考点8个,二级考点27个,三级考点46个。近三年考题涉及到的考点为2-8-10渐长趋势,其中题型和分值变化大: 2道选择题——5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6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近两年考查比重加大。
其中2014年兼顾面较广,2013和2014年主观题分别集中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近代思想的交锋。
选修部分:改革7个点,人物一级5个点,二级12个点。其中,索伦改革考2次。
年份 |
选修 |
|
2012 |
24 |
24 |
|
|
梭伦 |
孔子 |
|
改革 |
马克思 |
|
2013 |
24 |
24 |
|
|
孝文帝 |
克伦威尔 |
|
改革 |
|
2014 |
24 |
24 |
|
梭伦改革 |
孙中山 |
|
|
二、高考试题中核心知识点的考查视角分析
(一)形式上以材料为依托,创设情境切入。
1、材料的主体呈现(以2014年考题为例):
选择题——文字材料题17道,其中,引用材料15道,叙述材料2道(14,20),图片、图表材料3道(6,11,15)
非选择题——文字材料和表格材料两种。
2、情境创设的不同视角:
(1)情境创设形式多样(2014为例)
图片创设情境,解读信息——5、6、11题,分别利用图片、漫画、图表创设情境,提取信息,用信息提取的准确度考查知识;
概念创设情境,解读信息——1、18、20题,分别通过民贵君轻与屈伸天君民、自然之爱与上帝精神和感情力量、全球化与利益合理分配等概念的理解解题;
史料对比分析,得出结论——2题,以唐代前后期对“市”的管理和市官设置区域的规定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结论性认识;
文字史料呈现,解读信息——最为常见,大部分题目均采用。
(2)视角与现实的对应(2013为例):
2013第21题,以伦理道德为视角,儒家伦理——社会和谐对应;
2013第22题,切入点为国共关系,中日关系、两岸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国梦暗合。
2013第23题,以罗斯福新政切入,欧洲债务危机——政府处理危机机制的反思。
3、知识追求兼顾广度、深度和完整性。(以2013、2014主观题为例)
2013第3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中的政事堂制度,用学者的评述扩充史实,使学生对三省六部制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013第7题纠正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看法,用史论呈现历史认识,让学生理解在“绝对否定”下尚有“传承与创新”,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013第13题用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重新勾勒出了雅典民主的实质,用图表辨清了史实,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2014年第21题,以官职权力的变化,历代相权变化为主线,在反应历史趋势的同时,切入点针对国内的腐败现象,探究的是权力使用和控制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揭示的是制度与权力在国家政治运行中的影响。
2014年第22题,以“课士”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课士“近代性”与“近代化”的区分;洋务运动以来新式教育对王韬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教育现状从“唯我独尊”到“兼容并蓄”的原因;教育之“新”的具体体现等等,在对论点进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透过论点映衬其背后的历史观。同时,以近代教育转型为切入点,在看到人才选拔从“饱读儒家经典”到“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改革”,管窥19世纪后期中国向近代转型的社会全貌。切口虽小,意蕴丰富。
2014年第23题,深度描绘英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相关因素,在克服教学过程中重视工业革命的习惯思维下,进行横面铺开,纵向深化,形成三条主线:
圈地——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扩大——农业变革是一条主线;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英国现代化是一条主线;
农业与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的城镇化是一条主线。
横向扩大,纵向加深,纵横交错,是本题的突出特点和命题之意。
(二)思维领域宽泛,切入视角新颖。
1、命题视角的转化。
2013年第21题以伦理道德考查儒家思想,命题角度新,知识跨度大,现实意义强,体现了小切口、长时段、大历史的命题理路:
孔子对"仁"的解读
历代家训中对“仁”的贯彻和发展 ↑ “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仁”↗
围绕“仁” 这一儒家最核心的伦理思想展开,从孔子对"仁"的解读,到历代家训中对“仁”的贯彻和发展,再到“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探究性问题。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
2013年第22题节选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温馨而感动的历史情境。
书信——情真意切——细雨无声——温馨感动——爱国心、华夏情
历史,已经不是生硬、枯燥的时间、事件,而是充满温情的人与人的活动,人物的情感、思维、甚至性格在立体的时间、空间里流淌。
2013年第23题开创性地从罗斯福人物性格角度切人,丰润了人物形象,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是关注了历史的人文性:罗斯福 “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改革者的勇敢、智慧、乐观和魅力以及改革光鲜成功背后的艰辛、付出。
此时,罗斯福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抽象、遥远的人物概念,而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丰满的伟大而乐观的“人”。在这样的阅读、思考、作答中,学生公民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形成。
2014年第23题,以英国现代化为概念主题,深度描绘,命题视角深度延伸。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突出主题和核心概念——
主题:英国现代化
嵌入:圈地运动、农业变革、工业革命三概念
聚焦:农业变革、工业革命
具象:圈地运动
开口由小到大,关联走向交错,追求逻辑层理——
概念关系依次推展:圈地——圈地运动——农业变革;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英国现代化;
内部主题相互交叉:三则材料主线牵引,逻辑层理有机结合,指向明确。
点线面结网,形成主题知识经纬,展现大历史观——
注重知识完整性,从细节入手,纵横交错中展现整体史观和大历史观:
圈地运动对农业变革和工业革命的作用——第2问;
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第3问;
工业革命和农业变革在英国现代化重的交错关系——第4问。
思维的缜密程度和知识的迁移度要求更高,而且在思维逻辑上逐步推进。
正本清源,价值引领,彰显学科价值——
圈地运动的事实与价值:早期自愿,晚期议会立法,也无强制性。
——不是“羊吃人”,也不是“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
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巨大动力。
与现实辉映,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鉴照意义:
——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离不开农业飞跃和健康发展;
市场驱动和政府顺势而为的共同作用会为转型铺平道路;
土地流转、土地市场培育、资源配置等是实现转型的重要因素,要引起高度重视。
2、研究方法的多样。
2013年第23题,第(1)问要求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2)问从心理史学的角度分析罗斯福成功的原因,突出罗斯福的“乐观精神”,注重人文主义精神,是对传统史学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具有开创性意义;第(4)问则立足于“多角度论述”和“多层次解释”,要求学生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和挑战”。试题开放度较高,指向两个维度,即新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新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不仅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还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综合考量。
2014年第22题以“课士”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近代化特征,在教育思想的变化、教育现状的变化、教育内容的变化、培养目标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辩证分析,映射出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目标所向。
历史小论文的习作方式论证某一特定的历史课题,是近几年江苏卷的一般取向,2013年的“变化”之处在于给出“明确观点”以后的“论证要求”除了以往的“史论结合”和“行文流畅”,突出了主题论述的“角度多重”和“层次分明”。这无疑是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自主“探究”余地,提供了相对更多的“论述”空间;更深入地来看,最大的意义则在于提出了如何拓展史学研究视野,放宽历史视界的重要问题。2014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主题指向更明确,思维视角更宽泛。把学生的认识水平由停留在“论点”本身的知识层面,上升到对“论点”的深刻认识及背后折射出来的深刻历史观。试题材料其实是教材复述、迁移和补充,论证之后的启发与认识才是其真正要义。学生答题的方向更多,答题区域更宽,认识水平要求更高。
(三)思维视角开放,答题空间充足。
2013年第23题对“新政的机遇与挑战”的小论文论证,也是“多角度看历史”的一种重要的史学研究 “视野”。基于各自、不同、多样的视角,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对“新政的机遇与挑战”尝试进行“多角度论述”,做出“不同层次”的解析,各抒己见,立体呈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镜像和历史景象,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学生思维可以延伸道不同的方向:经济危机与新政的机遇;罗斯福个人素养与新政机遇;美国国家政体对新政的挑战;自由主义政策与新政的碰撞;妥协的智慧——论新政实施的实施等等。
2014年第22题要求论证“王韬课士的近代性”,却未对“近代性”作出明确的界定和作答指向,仅以一句“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作铺垫,留给学生可选择的角度就很多:19世纪末中国教育转型的必然性;教育转型期新旧杂糅的近代化特征;教育转型的表现与影响等符合题意。再深化一些,可以古代科举取士与近代王韬“课士”的不同探讨;王韬“课士”的思想基础;评价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评价王韬“课士”的时代性影响;对王韬“课士”的总体认识;王韬“课士”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等等。更多的思维视角,更大的答题自由度,是论证题的突出特点,也是2014年对2013年考题的发展。
三、高考试题对核心知识点教学的启发
(一)围绕试题核心知识点的遐想
1、2013年第23题“罗斯福新政”:
考查频率较高,命题视角多元。
常态视角:背景——经济危机;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影响——本国:缓解危机;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
国际:战胜法西斯;形成新模式。
说明——市场和计划是经济发展手段。
启示——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可以借鉴。
视角扩展:
之一:政治领域——
是否因为个人影响和政策效能扩大总统权力?
是否冲击了原有的权力制约与平衡体制?
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否有行政权过大现象?
之二:经济领域——借鉴性的启发。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学习谁?
罗斯福新政——学习谁?
特色中国建设——学习谁?
之三:思想领域——
经济发展中的自由注意政策是否过时?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
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思想与美国长期提倡的民主思想的关系?
之四: 对比分析——
1787宪法和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大事,联系和对比二者的出台背景,是否可以更好地理解“妥协的智慧”?更好地认识改革的曲折性和前景?
2、2014年第16题: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大多数美国人在1 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常态视角:背景——经济危机加深;新政取得明显的效果。
内容——自由内涵的变化;
影响——形成对自由的重新认识。实质上是思想的解放。
说明——政治、经济发展对思想意识的影响与时俱进,历史的时代性。
视角扩展: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内涵的理解;
美国人“自由”观念的变化?原因(依据)?
对“自由”认识的变化,是否影响到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
3、2012年第12题: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以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常态视角:《十二铜表法》影响之深远。
视角扩展:
“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指的哪些条款?
罗马人引以为傲的除某些条款外,还有什么?
谈谈你对罗马法价值的理解。(开放)
4、2014年第22题王韬“课士”:
通过王韬“课士”,理解近代转型。思维视角开放,历史认识深刻,能力考查综合。
常态视角: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内容——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表现;
影响——近代性推进近代化。
人才培养目标转变。
与国际接轨。
说明——时代性。
近代社会转型的全貌。
视角扩展:
之一:近代中国社会要素与王韬教育思想产生的关系;
近代性与近代化应如何区分?
近代化的核心内涵?在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上的表现?
之二:教育目标与权力关系。
人才素养与政治态势。
教育体制与社会弊端。
之三:不同阶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对社会发展的不同表现。
不同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带来的不同现状?反映的实质问题?
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2014年第23题英国现代化:
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层层递进的深度描绘,认识和思维深度新突破。
常态视角:英国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英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要素分析;
视角扩展:
之一:现代化的核心内涵理解;
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路径分析,应当遵循的原则。
之二:农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影响?
传统农业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政策?
之三:现代化过程中资源的配置、经济发展的政策。
目前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与房地产的泡沫经济。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利弊分析。
(二)试题对教学的启示
1.根据高考试题研究命题趋势
(1)围绕知识点,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
(2)淡化历史结论,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的逻辑性和开放性。
(3)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在核心点上下足功夫,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4)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与理解,重点放在内涵的理解。
(5)试题与答案呈现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足现象和思考的空间。
(6)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路径的培养。
(7)命题视角体现新的史学观点,注重教材资源的整合与补充。
2.根据高考试题有效整合教材
(1)根据高考试题准确定位知识点和教材在备考中的地位。
(2)根据高考试题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根据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确定教材的重点。
(4)根据高考试题完整准确阐释教材重要概念
(5)根据高考试题宏观、微观结合准确把握历史事件。
3.根据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能力
(1)教材不是备考的惟一资源: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背景与依托。
用考纲整合教材更科学。
“因此,从考试测量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穆易宁:《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历史教学,2005,4》
(2)根据试题发现学生失分原因:
阅读能力不足——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历史认识片面——缺乏细节探析和整体观;
概念理解不准——内涵含糊,深化理解差;
思维能力固化——缺乏开放性和迁移能力;
知识体系缺陷——整合能力和学科素养弱。
(3)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能力
(4)培养学生编制仿真题能力
4.根据高考试题有效进行对接
(1)根据高考试题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2)根据高考试题高频考点确定教材的主干知识和教学重点。
(3)根据高考试题完整准确阐释教材重要概念:
儒学、理学、进士科、市、草市、湘军、清末新军、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平等主义、共和主义、自由主义、联邦制、邦联制、自由贸易、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等等。
(4)根据高考试题宏观、微观结合准确把握历史事件
关于百团大战教材的描述——
人教版:“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的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岳麓版:“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袭击。百团大战重创日军的据点、交通线,歼灭日伪军4万余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人民版:“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重视选修内容的试题分析。略。
细节学习知识, 整体构建体系;命题视角多元, 思维空间开放;
注重考纲试题, 强化针对训练;不存主观幻想, 踏实教学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