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写作指导
历史小论文写作是江苏高考卷的一个亮点,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四大能力,也是高考能够拉开分差的一道题目。我市学生的小论文写作能力普遍较弱,好多同学根本不会写小论文,如果学生掌握了小论文的写作格式,再勤加练习,必然会成为考试时一个较好的增分点。
江苏高考小论文的评分标准近年逐渐由整体赋分向要素赋分转变,要素评分主要着重于三个层面,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述三个方面。论点一般为2分,基本要求为观点正确、全面;论据和论证一般为6分,基本要求为引用史实准确且能够支持论点,史实应涉及多个层面、多个视角;论述一般为1分,基本要求为条理清楚、表达通畅,字数足额。
一、写作格式
小论文有其基本的、规范的写作格式,按格式要求撰写小论文,不仅可以减少失分甚至可达到增分效果。
论点:
必须要开篇点题,即在刚开始就明确论点,防止答题时遗漏,或论点放在论文最后或中间造成老师阅卷时看不到而失分。
论据和论证:
选取的论据应充分挖掘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准确的史实来支撑和证明论点。
论据要有层次性,如根据具体题目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成几个层次,切忌论据的简单罗列。提倡每一个层次都能把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论述或表述,
结构完整化,应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行文段落化,要点化(不可序号化),应按开头(论点)、正文(论据和论证)和结尾三部分,不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从头到尾只有一段。
语言专业化,小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书写工整化,字数是否达到280字则不是评分必要的条件。
指出下面几位同学小论文(部分)格式上的错误。
二、论点的提取
1.论点在格式上应开篇点题,应空两格书写。
2.论点应摒弃文学色彩,用历史学科语言。
3.论点要言简意赅,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4.准确提取论点应注意题目的设问格式。
(1)“论证”类: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即承认题目中的观点正确而加以论证。此类题目,论点已经给出或给出比较明确的方向,只要按要求稍加整理即可。
如:
(2011年江苏高考)22.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分析:此题小论文的要求就是承认陈旭麓观点是正确的,论点就是陈旭麓的观点,只要理出陈旭麓观点即可。应该充分利用题头,“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这句话里就蕴含了陈旭麓的观点,要把它总结出来。整个题目谈的是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问题即传统社会的近代化问题,陈旭麓承认这一问题有苦难,也有生机和朝气,担“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即认为生机和朝气是主要部分。观点的叙述要言简意赅:
论点: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更生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或:中国社会的近代更生有苦难有朝气,但以朝气为主。
练习:2012年江苏高考22
2014年江苏高考22
2019年江苏高考22
(2)“论述”类:所谓“论述”,即叙述和分析,是一种理性的描述,论点就在论述的内容里,要选取相应的史料加以说明,类似于举例说明。
如:
(2013年江苏高考:23(15分)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
对新政的认识 |
认识的史实依据 |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 ① ▲ 。 |
激进的左派 |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 ② ▲ 。 |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 |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
多数民众 |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
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2分)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3分)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2分)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8分)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分析:此题论点就是“新政的机遇与挑战”,应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新政的不同角度去说明新政充满机遇(实施的有利条件、积极影响等),新政也充满挑战(严峻的背景、面临压力等)。
评分参考:
水平与评分 |
论述的角度 |
论述所用史实的举例 |
答题的总体表现 |
水平1 (7-8分) |
新政往往会面临诸多压力 |
如:改革的危机与背景;罗斯福新政遭受众多派别(保守派、激进派)的抨击。 |
充分、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立论角度多重,层次分明,观点与史实相统一,行文流畅,论述结构严谨。 |
新政需要领导者的智慧 |
如:罗斯福以个人魅力赢得民众信任;以智慧推行新政。 |
新政要敢于挑战极端派别的要求 |
如:罗斯福新政损害大资产阶级利益;制约激进派的过分要求;抵制政治异己者的批评。 |
新政可以焕发社会的生机 |
如:新政稳定了国家秩序;摆脱经济困境,改善人民生活。 |
其他言之有理的,可酌情判分 |
水平2 (5-6分) |
能从水平1中的任意3个角度论述,能有效地提取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观点、史实较一致,层次较分明,论述结构较严谨。 |
水平3 (2-4分) |
能从水平1中的任意1~2个角度论述,观点、史实相对一致,层次不分明,论述结构不严谨。 |
水平4 (0-1分) |
没有科学的论述视角,仅列举个别史实。 |
(3)“评……”类,所谓“评”,即“评论”,要对某一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印象阐述,作出是非、对错、积极消极、正确局限等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评判应努力做到客观辩证分析。只认识到一方面,即便有较充分的论据,在论点上也有可能扣分,而且辩证地全面地认识也能较多地获得史实作为论据。
如:
(2016年江苏高考)2 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冶。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分)
(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分析:此题一二两问在层次上有递进关系,第一问,综合材料一、二,能够得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然后对这一态度进行评价其合理性或局限性或两者兼有,都可以得分。但以辩证的观点看,这一认识有其合理性或积极性,也有其局限性或消极影响,说出既有合理又有局限的能得2分,如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只说一个方面的只能得1分,如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没有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是合理的(是有局限性的)。
论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积极性也有局限性。
(4). “就……写一篇小论文”类,只是规定了论文论述的方向,需要按要求结合材料整理出论点,然后加以论述。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以此类型居多。考生须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包括题头,归纳出题目谈论的中心议题和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论点。
如:
(2017年江苏高考)22.(12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地球的面积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分析:此题论点的关键点在找出“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要明确。依据材料中“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信息提取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区别于日本和朝鲜的,是自立自强的道路,但没有找到新路,论点就可以概括为“论19世纪后半期中国艰难的自尊自救道路”。“自尊”区别于日本的“卖灵魂以得邦国”,“自救”区别于印度的“不肯效法”,“艰难”说明这条道路在19世纪后半期的困境。而其以“未能创出一条新路”为论点则不可,它显然没有揭示出“中国道路”的内涵,只是谈到了“中国道路”的困境。
论点:论19世纪后半期中国艰难的自尊自救道路
受全国卷影响,江苏小论文命制有一趋势,即要求提炼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或论述或评述。如:
2019江苏高考22(2019江苏高考)22.(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 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分析:全国卷基本为“自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参考2017全国卷I-41),开放性强,而江苏此类题目格局稍小,基本约定了范围,如此题“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相比难度要小一些。应从材料中就这一主题进行概括总结,然后进行论证。从本题的题头“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已经作了提示,题头还有翁仕朝“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又进行了提示,从所给的三个材料——尤其是后两个材料是研究翁仕朝家国情怀的第一手资料,体现了翁仕朝在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成立后爱国的表现,也对论点的概括起到提示作用。这些既是提示,又是对论点的限制。从这些提示中可以概括出论点“翁仕朝的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这是对论文主题——翁仕朝家国情怀的正确概括和延伸。如果论点仅是“论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没有涉及时代性,则主题不够鲜明,得分要降一等。
附:评分表(部分分)
要素 |
分值 |
赋分 |
要求 |
论点 |
2 |
2 |
明确归纳出中心论点“翁氏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 |
1 |
中心论点含“家国情怀”,但不涉及“时代性”。 |
0 |
中心论点偏颇,或缺少中心论点。 |
练习:
(2018江苏高考21)
(2019南通三检21)2019南通三检21(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史,以“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7全国卷I)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14~15世纪 |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
16世纪 |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
17世纪 |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三、论证与论述:
自2018年起,江苏高考小论文的评分从论点、论据和论证、论述三个方面分别予以分层赋分且具体设计了评分细则,论据和论证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引用史实正确;能够充分运用史实支持论点;多层次论证(避免同一层次堆砌史实);”等等。因此在论证与论述时应注意:
(1)史实正确。
首先所引用的论据符合史实,时间、人物、事件等没有错误;
其次符合题目所给要求,如时间、空间限制等。
例:
(2016江苏高考)22(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题目要求的史实有时间限制“19世纪后半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所引用的史实不能超出时间——19世纪后半期,地域——中国的限制,否则不得分(2016年在阅卷时超出题目限定时间范畴的论据,采取了倒扣分的尝试,倒扣1分)。
例:
(2018江苏高考)21(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论据要求以“宋明理学为例”,必须符合此要求——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考生用先秦、汉代和唐代的史实论证的不符合要求。
(2)多层次论证
多层次论证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赋分时按层次给分,几个属于同一层次的史实只有一个得分点。可以有几个拓展思维的方法(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内民族关系,外交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角度;(2)从内因、外因,或从国内、国际因素角度;(3)从相关的阶级、派别、组织、团体等,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或革命派、维新派、洋务派……或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无产阶级、西方列强……等等,
例:
(2018届南通二模)22.(13分)在中国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近代中外经济互动关系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就其开始的时间而言,以运用西式生产技术为表征的洋务运动较以蒸汽机的运用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革命不能算太远,然而结果则大为失色,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洋务运动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由洋务运动起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但中国内部因素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主体意义。改善中国的内部体制机能,进而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可举出许多例证,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简述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起步面临的国际经济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消极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论点 |
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中国内部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 |
2分 |
夸大西方冲击对中国影响属于错误观点。 |
论据 |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清末新政 |
5分 |
超过时间范围的史实酌情扣1分; 使用3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5分;使用2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3分;使用同一层次的论据论证得1分。 |
民族实业家投资创办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末掀起办厂热潮 |
|
人民群众开展收回利权、路权运动和抵制外货运动 |
|
西方列强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 |
|
论证 |
普通论证,并结合2个史实论证的 |
1分 |
立论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0分 |
结合3个以上史实论证的,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
2分 |
分析:论据方面的赋分标准非常清楚,要求使用多个层次论证,参考答案给出了四个层次,即政府、民族资本家、人民群众、西方列强,选取史实说明晚清时期这四个层次是怎样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同一层次多个史实仅得一个层次的分数1分,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虽是两个事件,但仅能得1分;
四、结尾: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观点的提取和论据的选取都与材料密不可分,必须耐心、细心地研讨材料,提炼论点,选取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