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改革 >> 正文
教学改革

学讲课堂问题设计的驱动性

2018年01月12日 16:42  点击:[]

学讲课堂问题设计的驱动性

刘春侠

徐州市“学讲计划”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推行后,我观摩学习了多位老师的课堂,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一堂课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展示交流,看似非常完美,却缺少碰撞提升。

学生的思维缺少碰撞交锋,就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没有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学生虽然有看似合作交流的行为动作,其实缺少真正的思维交流。“没有思维交往,没有思想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讲计划”的关键之一就是设计具有驱动型的导学问题,高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反思我及同仁们在教学中课堂提问上的问题,大约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问题设计的质量偏低。有时问题设计无序,缺乏逻辑层次;有的问题设计狭窄,问题提出后死啃标准答案。

2、问题设计的目标不明确。表现为随意性较大,缺少思维导向,学生无从下手。

3、问题设计缺少梯度。有的问题设计的过分简单,学生无需合作就能说出来却偏偏还要学生合作;有时问题设置过难,学生无从下手,慢慢地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针对上述现象,我认为,真正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驱动性是“学讲”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真思考,能够开拓学生思维广度,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问题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提问。这就需要在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两方面下功夫:

一、问题设计应精而简

实施“学讲”以来,教师的普遍反映是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围绕教学重难点来设计,且问题应精而简。这在诗歌教学时尤为重要。诗歌凝练简短,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例如在讲《归园田居》时,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1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

2、你认为田园生活是怎样的?

问题一抓住诗歌关键字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问题二较为开放,通过学生讨论理解诗中田园生活的特点,最终达到背诵的目的。整节课提问不多,但是效果很好。特别是在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诗词鉴赏的提问一定要和学生的思维同步,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按照正常的教学规律带动学生形成鉴赏能力。

二、问题设计应有层次

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难度过大,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做降低难度的处理,让问题由简到难。

例如教学《祝福》,分析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时,我们可以在学生通读小说后依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2、除了人为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造成祥林嫂的惨死?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鲁镇?(让学生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以上问题层层深入,促使学生逐步明白,造成祥林嫂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不仅仅是鲁镇人们冷漠无情,更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题设计应求趣味

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激发学生的回答问题的兴趣。

记得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时,首先设计的问题是: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自然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于漪老师又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激发兴趣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宁要真实的缺憾,不求虚假的完美。”我们许多“行云流水”的“学讲”课堂其实有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提问,所以,我们要追求“学讲”教学改革课堂问题设计的驱动性,要“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这样,教育才会显示它应有的生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