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
课名 |
留侯论 |
教师姓名 |
孙骊 |
学科(版本)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
章节 |
论辩 |
学时 |
1课时 |
年级 |
高二 |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
四、教学设计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媒体作用 及分析 |
自主学习 梳理文本 进行检测 |
1、通过pad推送学习资料——作者介绍、文章背景、人物故事、文章翻译、文言重点等。 2、推送自主检测题,要求学生梳理文本后检测自主学习效果。 |
1、学生自主梳通文本,读懂文章内容,不懂得地方通过查阅资料和在线交流进行解决。 2、按时完成测试题,检测自主学习效果。 |
课前学生移动端接收学习资料了解自学要求;教师移动端了解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情况及在线答疑。 |
学生展示 |
学生讲: 作者、背景、相关人物介绍; 文本梳理,内容概括。 |
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
学生移动端的课前准备上传至大屏幕 |
文本研读 |
1.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 3.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有何作用? |
组内合作研读文本,形成答案;拍照推送资源,分享资源; |
学生移动端拍照推送至大屏幕,分享云笔记 |
问题探讨 |
你是如何看苏轼的“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
学生发言 |
|
教后反思 |
从苏轼、王安石,到钱文忠、王立群,实际上体现了他们历史研究的一种独特的品性,他们大都是特殊事实的观察者和调查者,他们具有关于历史的敏锐的感受力,和作为一个学者的个人机智,他们当然也需要有个人的风格和偏好,但更需要在对历史的判断中体现出必要的道德责任和尊严意识。 不管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历史,一定要符合历史的客观性,要以广阔的历史视野把读者引向对事物和事件公正和准确的评判,让我们当代人可以窥见到历史上那种真实的生活和鲜活的历史戏剧性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