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改革 >> 正文
教学改革

学讲模式在散文教学中的得失

2018年02月14日 16:43  点击:[]

学讲模式在散文教学中的得失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在推行学讲计划的过程中,语文的散文教学一直是比较困惑的难点,但是散文教学确实又是高考的重点。如何让散文教学在学讲的模式教学下不失去原本的语文味,如何让学生能够读活文字,把散文有血有肉的情感激发出来,正是一直在教学中探索和追求的,但是很可惜的是,这次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并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课例。

选择经典名家作品作为上课内容,初衷是因为学生以前接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背影》等,对于作家本人生平经历可以省去很多气力,专注于文本的钻研,另外通过原来的学习,学生对于朱自清的散文也有过初步的印象,文字不会陌生。这一课我将其作为两个课时的教学,一节课用来分析内容,一节课进行语言的分析。

第一课时,我设计的主要内容时对文章第四、五、六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文字的艺术追求进行审美,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文章线索和本文整体寄情于景的手法进行分析。赛课的时候选择的是第二课时。

经过上课之后,发现还是应该调整两个课时的顺序,应该让学生先“读懂”的基础上再“读美”,在第二课时中,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先生的游踪,另一方面理清在游览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游踪的把握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比较简单。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进行概括。在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环节我采取了交流合作,利用小黑板进行展示,又在白板上进行了归纳性总结,还是非常重复耗时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讲完后,并没有明确这两条其实就是本文的明线和暗线,所以学生有个别的在下课的时候没有完全明确文章的两条线索。在学习了论文《阅读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试论合作在散文个性化》后,发现这节课的教学缺乏的就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讨论仅仅是流于文本表层,没有进行深层的挖掘,更谈不上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多元智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和对文字的独特感悟。另外在这一课中设计的重点问题是情与景的关系。从由情寻景到触景生情再到融情于景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这节课的重点,是能够体现出语文味的地方,但是因为时间在线索上缠绕太多,导致景未表全,情为达意,所以在联系背景叙说情感的时候就感觉教师仍然是孤军奋战,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思维去进行思考和感悟。

另外学习这篇文章,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也不能单就文本来看,一定要介绍一些朱自清先生同一时间段里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获得充分的知识积累,在课上才能有话可说,才能课听的有底气。

最后这篇文章中质疑的环节有所缺失,主要原因是学生还是被老师被上课的流程牵着鼻子走,没有真正的自主思考,缺乏真正能够激起思想浪花的石头,所以课堂的气氛也显沉闷。

我很赞同高级中学王曼老师在《构建学讲方式下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中提出的“发现文本价值的切入点”。从立意的异常之处,人物言行举止的异常之处,语言运用的异常之处品味、把玩文字。学生在寻找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能够寻找到有价值有疑问的真问题进行质疑,而质疑的环节就不会再是课堂上教师的自问自答:“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有的时候一堂失败的课可能会比一堂带来荣誉掌声的课更让我们有所收益,学讲不是模式,不是套路,不是把教学僵尸化,归根结底还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分析学生要学什么,能学什么,怎么学。振奋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我想这将是学讲道路上语文课程不断追求的目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