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第5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2.知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它的原子结构、元素化学性质三者之间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直接观察法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研究学习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采用研究性学习学方式学习有关周期表的史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周期表的编制过程,了解科学发现和发展的历程。
2.认识周期表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化学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思考与讨论]
依据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主族元素,副族元素所在的区域。
(2)、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所在的区域,以及二者的分界线。
(3)、了解过渡元素,所在的区域及其核外电子排布特征。
[问题情景]
铝,硅处在第三周期的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两侧。处于该分界线二侧的元素,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
[问题与探究]
已知有如下反应式: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2Al + 6HCl == 2AlCl3 + 3H2↑
Si + HCl== 不反应。
3S + 6NaOH == 2Na2S + Na2SO3 + 3H2O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依据上述反应事实,解释铝,硅是否同时具有金属性与非金属。
[结论]:
铝的金属性较为明显。
铝、硅、硫、氯单质均可与碱反应。铝、硅单质与碱反应有氢气产生,明显不同于硫、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说明它们有一定的非金属性。
[问题与讨论]
为什么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集中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两侧?
[结论]
金属一般是导体,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石墨等少数非金属单质例外)。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两侧的元素,既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又具有一定的非金属性,故其单质适合制造半导体材料。
[问题与讨论]
各种化学现象中,存在一个重要的规律,这一规律就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试指出如何根据原子结构的特征,确定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
[结论]
元素电子层数较多,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则金属性较强;元素电子层较少,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则非金属性较强。
[思考题]
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当物质的某些性质在数量上发生改变,到一定程度后,这些性质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在周期表中,找出对应的现象。
[结论]
同周期元素,核电荷数增多,元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电子层数增多,元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作业]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提出了"八音律"。他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成表,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的重复,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下表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纵列。试指出:
(1)该表与课本中元素周期表的的主要差别,
(2)该表前三个纵列中的缺陷。
【作业】
【教后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