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学科教研 >> 化学教研 >> 正文
化学教研

解读——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解读

2019年06月05日 14:14  点击:[]

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前言部分,对化学学科的含义、特点与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准确定位了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化学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调动化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肯定了03版的作用和贡献,同时提出面对新时代社会的变化和要求以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修订改进之处。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主要是对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3)坚持科学论证。

4)坚持继承发展。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主要变化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规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

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2.学科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化、细化。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相应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

优化了教学内容

一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从学科特点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既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要求,又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二是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并以活动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

三是重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等,结合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努力呈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例如:化学等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增强了指导性

每一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主题内容均有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部分组成,并依据学业质量要求细化了评价目标,大部分学科还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强化了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义,增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一、课程性质

1)重新定义化学学科概念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增加了物质的转化,特征方面突出了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

2)增加了核心素养这一名词,重新定位化学课程作用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增加核心素养这一名词,并两次提到,强调了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基本理念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03版的8条修改为现在的5条,并为每一条都进行了命名。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1.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改变了课程目标体系,有机结合原来的“三维目标”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5个维度)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

通过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化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增加了有层次”“可选择

3.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

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变化1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变为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

变化2 删去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加了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

5.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评价方式转变,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实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链条。这就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如:提问与点评、练习与作业、复习与考试等基本途径和方法。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7删去这两条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要

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是化学课程的主体。化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的主题、模块和系列,这些主题、模块和系列都依托化学基础知识将其科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必修“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和化学反应规律”的学习,建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基本意识;在选修“物质结构与物质”模块的学习中,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发展水平;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对官能团的认识中,应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能力是学生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保障

化学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根据《2017 年考试大纲》对化学学习能力“三点七条”的要求,可以将化学学科能力概括为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发展化学核心素养5个要素的基础,推理论证能力的高低决定“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水平,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层次决定“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发展水平。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更需要提升其学习能力,促进其化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学科思想方法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质

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与学科价值的基本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学科思想方法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物质运动思想,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分类思想,即树状分类、交叉分类;物质守恒思想,即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能量守恒;动态平衡思想,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唯物辩证思想,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绿色化学思想,即绿色发展、环境友好。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实质就落实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使用“宏观——微观——符号”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

认同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可认知性,是探索物质世界的前提;基于证据的判断、推理和探究能力,是学习、研究化学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宏观现象入手,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分析研究,并运用化学符号模型表征,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认知方式;掌握物质化学变化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运用逻辑思维对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是认识、创造新物质的基础和途径;在研究、利用、创造新物质的过程中,能自觉遵循科学伦理,具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交流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2)对高考试题考查化学核心素养的分析

  高考化学试题以化学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创设客观、真实的试题情境,实现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促进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考查,强化科学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出知识与能力以及能力与素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高考化学试题遵循如图所示的命题基本框架。

高考化学试题基于对知识点和考查的需要,创设真实的试题情境,逐层递进地设置有价值的实际问题。“真实情境”服务于“实际问题”的提出,“化学知识”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考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

2课程目标

2003年实验版:课程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017年版: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

新版的课程目标更加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且更加具体和清晰明了。并且在本标准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5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便于在教学和评价中具体实施。

1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结构改动较大,由原来的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修改为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具体变动情况如下:

2.学分与选课

1)学分设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3版)

必修课程不划分模块,共4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3个系列,每修习完成9学时可获得05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2)选课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3版)

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4学分的必修课程。

选择化学作为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6个学分。其他学生也可选择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部分模块,获得相应的学分。

选修课程供学生自有选择修习,学分为04学分。

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2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 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的内容是高校招生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的考试内容应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2017年版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也是此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之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2017年版化学课程标准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课程的内容。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必修课程设置5个主题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依据学习时序分成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总计4学分,每个课程模块各为2学分。

化学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017年版的必修课程没有划分模块,由2003年实验版的化学1、化学26个主题变为了5个主题,重新整合了部分主题的内容,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25个主题

新的必修课程一共为5个主题: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每个主题的内容表述更为具体准确,不再有活动与探究建议,新增了教学提示,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建议、情境素材建议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说明,并新增了每一主题对应的学业要求,侧重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增强了教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现将主要内容变化归纳如下: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1.1  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2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2003年实验版的该部分内容要求整合为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表述更为详细明确。

体现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2 科学探究过程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

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或建构模型、形成结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

理解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研究目的、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基于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等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性,明确说明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核心要素以及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等。

体现出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3 化学实验

认识化学实验是探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条件控制对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作用。

1.4 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

发展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
.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3
.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
.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
.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003年实验版化学1,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整合到了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中

增加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要求。

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5 学生必做实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完成各主题的必做实验(见各个主题)。

增加了学生必做实验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2.1 元素与物质

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2 氧化还原反应

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3 电离与离子反应

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4 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6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行的更为详细准确的说明,强调了物质的转化。

增加了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删去了“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由“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调整为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表述更为准确。

强调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

不再对铝、铜、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作要求

元素与物质、基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变化观念

2.6 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

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2.7 学生必做实验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新增内容,教学中可将2.62.7合理融合。

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2 化学键

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于掌握哪些元素的递变规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构建了--关系认识模型,体现了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将“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调整到了“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主题中。

3.3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

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4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认识物质具有能量,认识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了解化学反应体系能量改变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
.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5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丰富了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发展了对化学变化的微观认识,认识到化学反应有一定限度,可以通过运用变量控制方法调控化学反应,体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明确提出了“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3.5 学生必做实验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增加了学生必做实验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4.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间结构的,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4.2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认识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知道氧化、加成、取代、聚合等有机反应类型。知道有机化合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
.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4.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2003年实验版的“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调整到了该主题中,知识体系安排更为合理。

降低了对甲烷、苯、糖类、油脂、蛋白质性质的要求,对认识哪些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提出了明确要求。

“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4.3 有机化学研究的价值

知道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结合实例认识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5.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价值重要性的认识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4.4 学生必做实验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增加了学生必做实验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5.1 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5.2 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3 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5.4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5 化学应用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1.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2.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3.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重新调整了2003年实验版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内容,强调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综合各个方面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物质的意识,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自主地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观念应用于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发展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此外,进一步强调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化学应用

中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一、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化学的志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科学,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3个模块。分别是: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

选择化学作为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6个学分。其他学生也可选择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部分模块,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具体内容标准

具体对比如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

主题2: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

主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主题1 化学反应与能

主题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主题3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变化1主题2的说法有所调整,化学反应的方向判断的能力要求层次务必会提高。

变化2主题3内容增加,增加了离子反应。

1.1体系与能量

认识化学能可以与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能量的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影响。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变化1对知识进行了整合。

将体系与能量作为整体进行考量。

变化2强化了能量守恒定律。

变化3增加了内能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发展学生基于内能及内能的变化认识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1.2 学生必做实验

变化1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1.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1.3 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双液电池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燃料电池;锌锰干电池的探究;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饱和食盐水;简单的电镀实验;吸氧腐蚀;暖贴的设计。

2)调查与交流讨论:调查家庭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的合理化建议;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及未来新型能源;讨论选择燃料的依据;查阅资料,了解火箭推进剂的主要成分;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这类电池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讨论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电解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讨论电镀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观看影像或讨论: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调查与交流:家庭使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合理化建议。查阅资料: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未来新型能源。讨论:太阳能储存和利用的途径。查阅资料并交流:化学暖炉热敷袋的构造和发热原理。讨论:选择燃料的依据。查阅资料并交流:火箭推进剂的主要成分和燃烧热。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
查阅资料并交流: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

变化1对实验探究要求的更具体,要求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和电镀的实验,对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有很大的提高。

变化2增加了了解电解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讨论电镀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教学提示】

1.4 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1.5【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知道化学反应是有方向的,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有关。认识化学平衡常数是表征反应限度的物理量,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1.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变化1新增内容,明确了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在现行高考中已涉及对该知识的考查,算是对原课程标准的查漏补缺

变化2对探究外界因素对平衡的影响的要求有所降低,不再要求进行理论解释。

2.2 化学反应速率

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认识基元反应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2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变化1对化学反应历程进行了强化。

2.3 学生必做实验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4.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5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浓度对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平衡的影响;温度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的影响;测定某化学反应的速率;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影响硫酸酸化的草酸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速率的原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

2)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工业催化剂的用途;查阅工业生产条件优化的依据;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

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探究:向用硫酸酸化的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讨论溶液褪色先慢后快的可能原因。实验探究:不同催化剂对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 实验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振荡反应。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变化1新增浓度对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平衡的影响;温度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的影响;测定某化学反应的速率。

变化2删去2003实验版中的:实验探究:不同催化剂对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

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

变化3新增查阅工业催化剂的用途;查阅工业生产条件优化的依据;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理论解释。

变化4删去2003实验版中的: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振荡反应。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

【教学提示】

2.6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2.7【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3.1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从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的角度认识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性质和反应

1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变化:对知识进行了整合,内容要求面更广,深度更深。

3.2 电离平衡

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认识水的电离,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认识溶液的酸碱性pH,掌握检测溶液pH的方法。

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3
.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变化1新增对电离平衡常数含义的理解。

变化2新增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

3.3 水解平衡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变化:删去2003实验版中的:

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4 沉淀溶解平衡

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变化1新增沉淀的生成、溶解。

变化2沉淀转化的本质要求层次由知道变为了解

3.5 离子反应与平衡的应用

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物质检测、化学反应规律研究、物质转化中的应用。了解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变化1新增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物质检测、化学反应规律研究、物质转化中的应用。

变化2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要求层次由知道变为了解

3.6 学生必做实验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盐类水解的应用。

变化:为新增内容。

内容要求更加细化,更加便于服务教材的编写,便于服务教学。

新增【学业要求】模块,有力的支持————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新增学生必做实验模块,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特别强调了科学仪器、科学技术在测定物质结构方面的作用。

新增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物质的聚集状态对性质的影响。

具体对比如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

主题3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与价值

主题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主题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主题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主题4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变化1对知识进行了整合。03版的主题2和主题3整合到17版的主题2中。

变化2增加了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变化1新增对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现行教材已有所体现。

变化2新增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1.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高低顺序,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变化1内容要求更加细化,对教学、教材的编写指导性更强。

变化2表述更加严谨,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说法更恰当。

1.3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表)

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区、周期和族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了解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价值。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价值。

变化1删除了用元素电离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教学提示】

1.4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1.5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利用自制分光镜或者光谱仪查看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利用计算机作图,描述原子序数与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数据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关系;根据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自主设计、绘制元素周期表。

2)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区、周期、族的划分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原因利用电离能、电负性的数据,讨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查阅有关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 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参观、观看影像或资料: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

阅读与交流:原子操纵技术。讨论: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查阅有关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变化1亲自制作仪器观测的原子光谱,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变化2增加了利用计算机绘图,分析。原子序数与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数据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关系。

变化3增加自主设计、绘制元素周期表,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变化4增加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电负性等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原因。

变化5利用电离能、电负性的数据,讨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

【教学提示】

1.6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1.7【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2.1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物质是由原子、离子、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根据微粒的种类及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认识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结合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实例,认识物质的构成微粒、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知道配位键的特点,认识简单的配位化合物的成键特征,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存在与应用。知道金属键的特点与金属某些性质的关系。

认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知道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种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了解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及重要作用。

1.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3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4.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5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6.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7.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变化1新增内容,配位化合物的应用、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种类。

变化2删去等电子原理

变化3对知识进行了整合,更加系统化。

2.2 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原子间通过原子轨道重叠形成共价键,了解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知道根据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等类型;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共价键的键能、键长和键角可以用来描述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空间结构。

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变化1新增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该部分内容17版对03实验版进行了完善

变化2新增共价键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该部分内容17版对03实验版进行了完善

2.3 分子的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了解共价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可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解释和预测。知道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波谱、晶体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测定。

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分子的手性对其性质的影响。

1.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变化1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波谱、晶体X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测定变化。(强调了新的科技手段在分子结构测定中的作用

变化2新增分子可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该部分内容17版对03实验版进行了完善

2.4 晶体和聚集状态

了解晶体中微粒的空间排布存在周期性,认识简单的晶胞。借助分子晶体、共价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等模型认识晶体的结构特点。知道介于典型晶体之间的过渡晶体及混合型晶体是普遍存在的。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聚集状态随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微粒间相互作用、微粒聚集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知道物质的聚集状态会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可能获得特殊的材料。

1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2.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 性质的关系。

3.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4.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变化1新增知道过渡晶体及混合型晶体是普遍存在的。

变化2物质的聚集状态随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微粒间相互作用、微粒聚集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知道物质的聚集状态会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可能获得特殊的材料。

变化3删去了晶格能的利用。

2.5 学生必做实验

简单配合物的制备。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6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7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相似相溶规则的实际应用;水、四氯化碳等分子极性的比较;简单配合物的制备,如银、铜、铁等金属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制取与性质,制作典型的金属晶体、离子晶体结构模型;利用模型分析金刚石晶体与石墨晶体的结构特点,讨论两者性质的差异。

2)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卤素单质和卤化氢熔、沸点变化的规律;邻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和溶解度差异的原因;水的特殊性;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的原因;比较氯化钠、氯化铯等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查阅手性分子的合成及应用;查阅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的贡献。

实验:相似相溶规则的实际应用。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模型。利用模型等分析金刚石晶体与石墨晶体的结构特点,讨论两者性质的差异。

讨论:卤素单质和卤化氢熔、沸点变化有什么规律?讨论:邻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和溶解度差异的原因。讨论:水的特殊性。讨论:为什么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比较氯化钠、氯化铯等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查阅资料:手性分子的合成及应用。阅读与交流: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的贡献。

变化1新增水、四氯化碳等分子极性的比较。

变化2新增简单配合物的制备,如银、铜、铁等金属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制取与性质。

变化3新增制作典型的金属晶体模型

变化4删去2003实验版中的:实验探究:熔融盐的导电性。实验探究:明矾或铬钾矾晶体的生长条件。查阅资料:晶格能与岩浆晶出规则。运用模型研究:P4P4O6P4O10等共价分子的结构及相互联系,并预测其化学性质。查阅N2CO的有关数据并进行比较。

【教学提示】

2.8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2.9【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3.1 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了解从原子、分子、超分子等不同尺度认识物质结构的意义。

1.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认识在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变化:研究物质的角度层次更广泛、更深入。

3.2 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认识物质的空间结构可以借助某些实验手段来测定,通过这些手段所获得的信息为建立物质结构模型或相关理论解释提供支撑。知道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晶体X射线衍射等是测定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变化:新增测定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

3.3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以及为设计与合成这些新物质提供理论基础认识研究物质结构有助于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优化物质结构、改善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生命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均需要物质结构理论与分析测试技术的支持。

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

变化:对研究物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使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学科的意义。

【教学提示】

3.4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3.5 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模拟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借助物质熔、沸点变化与范德华力的关系探究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探究发现氢键和建立氢键理论模型的过程;研究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究分子的价电子数目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2)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模型在探索物质结构中的作用;收集20世纪科学家在物质结构探索方面的有关资料:查阅利用物质结构进行药物设计和材料优化的案例;走访科研机构,了解物质结构研究的现代技术和先进成果。

讨论:模型在探索原子结构中的应用。观看影像:金刚石的制造。阅读与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应用收集有关20世纪科学家在物质结构探索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交流讨论。讨论: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变化1新增模拟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借助物质熔、沸点变化与范德华力的关系探究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探究发现氢键和建立氢键理论模型的过程;研究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究分子的价电子数目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变化2新增查阅利用物质结构进行药物设计和材料优化的案例;走访科研机构,了解物质结构研究的现代技术和先进成果。

变化3删除观看影像:金刚石的制造。阅读与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应用。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3.6 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3.7【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3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

2017年版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对应的是2003年实验版中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内容。

总体来看,2017年版的选择性必修模块3的特点是:

新增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主题划分更加合理。

内容要求更加细化,更加便于服务教材的编写,便于服务教学。

新增【学业要求】模块,有力的支持————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新增学生必做实验模块,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特别强调了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的形成。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进行了完善和丰富,新增了从化学键角度进行认识。

在旧版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科技手段对研究有机物结构的作用,要求学生能识别图谱。

具体对比如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主题3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

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主题4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变化1对知识进行了整合。03版的主题3和主题4优化整合到17版的主题3中。

1.1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于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认识有机化合物存在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等同分异构现象。知道红外、核磁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变化1新增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决定分子结构。(--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引领作用进行了完善

变化2强调了构造异构和手性异构。

变化3对通过化学方法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的含量、结构的方法进行了删减。

1.2 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

认识官能团的种类(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氨基、碳卤键、醛基、酮羰基、羧基、酯基和酰胺基),从官能团的视角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知道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认识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特征性质的关系,认识同一分子中官能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在一定条件下官能团可以相互转化。知道常见官能团的鉴别方法

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3.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变化1对有机物的命名要求有所降低。

变化2强化了官能团在认识有机物中的重要作用。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共价键的类型、极性及其与有机反应的关系,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键的极性发生改变,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变化1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1.4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1.5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用球棍模型搭建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以苯酚、苯和乙醇化学性质的比较为例,实验探究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基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2)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资料或观看影像资料,了解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分析中的运用;观察典型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并讨论推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观察实验:李比希法分析碳氢元素含量的仪器装置与原理实验:甘油中碳、氢元素的检验; 氯丁烷中氯元素的检验查阅资料或观看影像:质谱仪、元素分析仪在有机化合物组成分析中的运用。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观察: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阅读与讨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比较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阅读:硬脂酸钠、烷基磺酸钠的结构特点及其乳化作用。

变化1对旧版中元素含量化学测定方法进行删减。

变化2对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要求有所提高。

变化3对旧版中的硬脂酸钠、烷基磺酸钠的结构特点及其乳化作用进行了删减。

变化4增加对图谱的解读分析能力。

【教学提示】

1.6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1.7【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2.1 烃的性质与应用

认识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比较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了解烃类在日常生活、有机合成和化工生产中的要作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变化1对内容要求的表示更明确。

变化2对知识进行了整合,更加精炼。

2.2 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认识卤代烃、醇、醛、羧酸、酯、酚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知道醚、酮、胺和酰胺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 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变化1在旧版基础上要求有所提高,如增加了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 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变化2新增知道醚、酮、胺和酰胺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2.3 有机反应类型与有机合成

认识加成、取代、消去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有机反应类型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特点的关系。认识有机合成的关键是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了解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的一般方法。体会有机合成在创造新物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及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

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变化1新增认识加成、取代、消去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该部分内容17版对03实验版进行了完善

变化2新增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的一般方法。(该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已经有涉及,新版内容是对该知识点要求的进一步强化

2.4 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体会绿色化学思想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意义,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 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变化:新增绿色化学思想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化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养成。

2.5 学生必做实验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6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2.7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一组烃的性质(如乙炔的化学性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一组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如醛基的性质与检验);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1-溴丁烷的取代和消去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苯酚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纤维素的水解;油脂的皂化反应与肥皂的洗涤作用;有机化合物(如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

2)调查与交流讨论:阅读讨论乳酸、磷脂的结构、性质特点和营养作用,查找实际生活中有用的烃和烃的衍生物,查阅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如香精、色素)的形成与乙酸的关系,查阅并讨论汽油添加芳香烃增强抗爆震性的利弊。

实验探究: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

观察实验: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

实验:乙醇的酯化;醛基的检验;乙酸乙酯的水解

实验:苯酚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实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

阅读与交流:煤、石油的综合利用。

调查与讨论:苯、卤代烃、甲醛、苯酚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健康的危害。

阅读与讨论:乳酸、磷脂的结构、性质特点和营养作用。

变化1实验中乙酸乙酯的水解调整为了纤维素的水解,增强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变化2交流与讨论的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调整的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教学提示】

2.8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2.9【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3.1 聚合物的结构特点

了解聚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认识单体和单体单元(链节)及其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2.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变化:对原有内容进行优化调整。

3.2 生物大分子

认识糖类和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了解淀粉和纤维素及其与葡萄糖的关系,了解葡萄糖的结构特点、主要性质与应用。知道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认识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知道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关系了解氮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2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变化1新增了解淀粉和纤维素及其与葡萄糖的关系,了解葡萄糖的结构特点、主要性质与应用。

变化2新增知道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关系。

变化3新增了解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学,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3.3 合成高分子

认识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变化1强化了对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的要求

变化1删去了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3.4 学生必做实验

糖类的性质。

变化:为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3.5教学策略

变化:为新增内容。

3.6 学习活动建议

1)实验及探究活动:蔗糖的水解;葡萄糖的性质;酶的催化作用;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的区分;聚苯乙烯的热分解;氨基酸的检验(与茚三酮的反应)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氨基与亚硝酸的反应);酚醛树脂的合成。

2)调查与交流讨论:阅读讨论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阅读交流常见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应用与合成;阅读交流各种新型功能高分子的性能与应用。

实验探究: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实验:酶的催化作用。

阅读与讨论: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

实验:蛋白质的性质。

阅读与交流:常见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应用与合成。实验:区别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

阅读与交流:高分子膜、导电高分子、可降解塑料、医用高分子、高分子涂料、液晶显示材料(LCD)的性能与应用。

实验:聚苯乙烯的热降解,酚醛树脂的合成。

变化1纤维性水解由旧版中的学习活动建议模块调整到课标内容要求模块中,对纤维素水解要求提高

变化2新增葡萄糖性质实验。

变化3新增氨基酸检验、蛋白质含量检测实验。

变化4新增蛋白质多样性的讨论。

变化5新增常见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应用与合成的交流与讨论。

3.7 情境素材建议

变化:为新增内容。

3.8【学业要求】

变化:新增内容,明确学业水平的要求。

选修课程设置了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3个系列。

系列1 实验化学

 

103年实验版《选修6 实验化学》的相比,17年版《系列1 实验化学》由原来的2个主题修改为4个主题。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基础实验

主题2:化学原理探究

主题3: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实验

主题4STSE综合实验

主题1 化学实验基础

主题2 化学实验探究

由原来的2个主题修改为4个主题

217年版实验化学各个主题的【内容建议】替代了03年实验版的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各个主题的具体内容建议比较如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基础实验

围绕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研究、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测等方面选取实验活动。认识解决这些类型的实验任务的一般思路和常用方法,掌握必需的实验操作技能。供参考的实验活动如下:

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研究,如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研究、有害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探究

物质的制备,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胶体的制备与性质、乙酸乙酯制备反应条件的探究、对氨基苯磺酸的合成。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如海水的蒸馏、硝酸钾粗品的提纯、粗食盐水的纯化、层析分离甲基橙和酚酞(或铁离子和铜离子)。

物质的检测,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加碘盐的检验、食醋总酸量的测定、阿司匹林药片中有效成分的检验。

主题1 化学实验基础

内容标准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具有安全意识,能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4.知道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5.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知道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结构中的作用。

6.初步掌握天平、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认识定量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7.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

8.了解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

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食用色素的提取和层析分离。

科普讲座、查阅资料、参观或观看影像:红外、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核磁共振等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技术。

实验: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

实验:用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

实验:酸碱反应滴定曲线的绘制。

实验探究:制备硫酸亚铁的条件。

变化1主题1:基础实验部分新增了反应规律的研究。

变化2.新增主题2:化学原理探究,要求学生从化学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中提出并选择研究性问题,开展有关实验活动。

变化3.新增主题3: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实验,以真实的化工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借助相关资料对化工生产的原理、流程进行复原和模拟。

变化4新增主题4STSE综合实验部分,保留了03主题2 化学实验探究的探究实验,同时又增加了部分实验内容。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主题2:化学原理探究

从化学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中提出并选择研究性问题,开展有关实验活动。例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配位平衡的研究与平衡常数测定,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燃料电池、干电池、浓差电池等的模拟实验,铝的阳极氧化等。

从当代化学科学研究成果中选择内容,简化设计成实验活动。例如,振荡反应的探究,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质探究,离子液体的制备,化学发光反应的探究等。

借助化学软件、实物模型进行分子结构理论计算、分子结构模型搭建。例如,利用有关软件绘制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分子轨道图形、模拟分子的各种谱图。

主题2 化学实验探究

内容标准

1.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2.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

3.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4.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

比色法测定动物血液或抗贫血药物(或补血剂)中铁的含量。

实验探究硫酸铜溶液与镁、铝、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的产物。

设计实验:金属(或塑料)的电镀。

设计实验: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纯度测定。

主题3: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实验

以真实的化工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借助相关资料对化工生产的原理、流程进行复原和模拟。供参考的实验活动如下:

纯碱的制备,氨氧化法制硝酸,铁、铜等金属冶炼的模拟,电解熔融盐制备金属,肥皂的制备,粮食酿酒,化妆品的制备,聚合物(如尼龙-66、酚醛树脂、胶水)的制备。

主题4STSE综合实验

围绕资源、能源与环境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综合实验项目。例如,用比色法测定水样中的某项指标;空气中二氧化硫、甲醛等污染物浓度的检测;电浮选凝聚法等污水处理技术。

围绕材料性质与性能探究,材料开发与生产,以及新型材料设计等开展综合实验项目。例如,光伏材料的性能研究;液晶显示材料的应用探究;离子交换膜、反渗透膜等高分子膜的应用探究。

围绕生命健康相关问题,以食物成分的检测、食品加工过程探究、天然药物提取、药物成分检验、药物设计与合成,以及化妆品等日用化学品的制备等为载体开展综合实验项目。例如,菠菜中的色素、茶叶中咖啡因等成分的提取;比色法测定补铁剂中铁的含量;啤酒中酒精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的合成;抑酸剂抗酸容量的探究。

教学提示

新增内容

学业要求

新增内容

系列2 化学与社会

 

117年版《系列2 化学与社会》将03年实验版原来的两本选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合理融合,并增加了一个主题“STSE综合实践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系列2 化学与社会

主题1:化学与生活

主题2:化学与技术

主题3STSE综合实践

《选修1 化学与生活》

《选修2 化学与技术》

增加主题3STSE综合实践,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7年版实验化学各个主题的【内容建议】替代了03年实验版的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主题12的具体内容和03年实验版《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基本一致: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化学与生活

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了解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生活行为的转变。

化学与健康:通过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主题学习活动,认识科学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识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化合物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知道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生活中的材料: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材料主题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常用材料的组成与性能,认识化学在日用材料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的金属材料和新型合金,知道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了解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了解各类材料的利弊,探索其可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化学与环境保护:通过呵护生存环境”“合理利用化学能源”“正确使用化学品等主题学习活动,了解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了解大气、水、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了解减少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了解这些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及消除危害的思路与方法。

选修1 化学与生活

内容标准

主题1 化学与健康

1.认识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

2.说明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能列举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3.通过实例了解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及其摄入途径。了解维生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4.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5.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6.了解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生化反应。

7.知道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8.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主题2 生活中的材料

1.列举生活中的常用材料,能通过实例认识化学在发展生活用材料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述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4.描述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知道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5.知道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6.举例说明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评价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主题3 化学与环境保护

1.通过典型的水污染实例认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能说出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2.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能说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3.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4.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5.根据防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的要 求,举例说明废水处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03实验版《化学与生活》内容和要求基本一致

主题2:化学与技术

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强化技术意识。深化对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强化化学应用必须考虑化学过程对自然带来的各种影响的意识;认同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技术的应用中必须坚持绿色化学的思想,形成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基本理念。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开展围绕空气资源、海水资源、矿山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主题学习活动,了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基本情况,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以及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和可能途径,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的观念。

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通过开展围绕无机材料、有机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制造、应用的主题学习活动,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及其生产原理,认识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通过氨的合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精细化工产品的获得等主题学习活动,了解合成氨的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知道化学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莠剂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特点,体验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开发应用前景广阔的产品,认识化工生产过程对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选修2 化学与技术

内容标准

主题1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1.通过调查讨论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最新进展。

2.了解我国基本化工的生产资源、基本化工产品的主要种类和发展概况。

3.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4.以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为例,认识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讨论其可能的途径。

主题2 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

1.讨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的要求,认识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举例说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举例说明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

4.收集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发展情况的资料,认识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主题3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1.知道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通过实例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知道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通过典型事例了解化学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莠剂及其发展趋势。

03实验版《化学与技术》内容和要求基本一致

主题3STSE综合实践

通过STSE综合实践活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和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发展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供参考的STSE综合实践活动如下:

调查:调查矿泉水中的微量元素及其作用;调查食品中添加剂的使用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调查染发剂和烫发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查当地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调查在田间焚烧秸秆的危害;调查当地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调查当地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的回收和利用情况,讨论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参观:参观化工厂或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考察企业的选址情况,收集产品的生产原理、原料利用率、能耗、投资和成本核算等资料,讨论化工发展的前景,撰写考察报告;参观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或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或者观看有关影像资料),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科学小论文。

新增内容

通过开展STSE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提示

新增内容

学业要求

新增内容

系列3 发展中的化学科学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主题1:化学科学研究进展

围绕合成化学、催化化学、界面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化学测量与成像,以及化学动态学等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选取化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由实验和理论共同支撑的科学,了解化学理论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供参考的选题如下:

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到目标功能分子的简洁和高效绿色合成;原子经济、绿色可持续和精准可控的合成方法与技术;特定功能导向的新分子、新物质和新材料的创造;催化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公共安全预警、甄别与溯源。

新增内容

主题2:作为交叉学科的化学

围绕材料与结构化学、环境化学、化学生物学、能源化学、大分子及超分子与纳米化学等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选取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案例,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研究案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了解材料、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生命、医药、军事国防,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与化学都有很强的交叉融合,认识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在促进科技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供参考的选题如下:

碳材料、药物载体与组织工程材料、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自修复材料等新型材料;分子吸附、组装、活化与反应;形成有机、无机或杂化体系的空间有序结构的作用力;团簇、大分子、超分子和纳米结构的精确构筑和调控;复杂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表征与分析;灰霾形成机制与健康风险;水和土壤污染过程控制与修复;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系统集成;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过程化学;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操纵与化学干预;重大疾病治疗的药物先导发现和靶点识别。

新增内容

主题3:化学工程研究进展

现代化学工程是将化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工程的研究在不断探索如何揭示物质转化过程中传递、分离、过程强化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产品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实现化工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发展安全高效和节能环保的物质转化工艺和系统。围绕相关典型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工程前沿研究的问题与思路。供参考的选题如下:

催化剂工程、膜分离工程、复杂体系化工基础数据的测量与建模。

新增内容

教学提示

新增内容

学业要求

新增内容

新修订的2017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分为“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三个方面。

3.学业质量水平是考试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化学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学业质量水平4则是化学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因为学业质量已经划分出层次了,那么命题的时候,根据考试的不同类型,高考还是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的类型层次不一样,那就对应质量水平的层次,把它对接好,实际上要真正做到难易的程度是可控的。这样划分完之后,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将来都要变成真正的水平考试。就是说,学生一门学科学完之后,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和层次,跟其他的同学没有关系,关键是学生本人在该学科到底学到什么样的程度了,掌握没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学、人才的选拔,我们心中就有数了。

2017年版的实施建议由2003年实验版的四部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调整为了(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共四个部分;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其他几个部分也进行了调整。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1.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2.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合理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3.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

4.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5.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

6.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一、教学建议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5.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评价建议

1.实施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选择有效的评价策略。

3.实施学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

2017年版2003年实验版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统一整合成了教学与评价建议,重点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内容更为具体,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说明。教师在化学教学与评价中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发展水平、高中化学课程目标、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学段、模块或主题、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化学教学目标,切忌生硬照搬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防止教学目标制订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2.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合理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2)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而内容的结构化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关健。

“内容的结构化”是指将化学学科知识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成一个有序整体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基于知识关联的结构化。它是按照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如化学键知识的结构化如图所示。

基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它是从学科本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过程的一种概括,如元素”“”“的关系如图所示。

基于核心观念的结构化。它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其认识过程的进一步抽象,以促使学生建构和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例如,对元素”“”“三者的关系,从学科本原可进一步概括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化学学科的统摄性观念,这一观念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3)贴近生活、社会实际,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017年版与2003年实验版同样强调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社会实际,2017年版更为强调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STSE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还应重视跨学科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2017年版强调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重要性。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真实的STSE问题和化学史实等都是有价值的情境素材,利用化学实验史实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师可以提供有关汽车尾气及其危害的素材,提出“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对汽车尾气进行绿色化处理”“汽车尾气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以及如何转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

5.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

应树立素养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倡导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功能。

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链条。积极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如:提问与点评、练习与作业、复习与考试等基本途径和方法。

·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有意识地关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的诊断。例如,有哪些因素影响物质体积的大小?这一文图的设计就具有素养诊断价值。有的学生只能基于宏观视角思考影响因素,有的学生只能基于微观视角思考影响因素,而有的学生却能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视角指出影响因素,并能给予解释。

课堂点评应增强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指导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用图示表示0价、+2价和+3价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针对学生对铁三角转化关系认识模型的理解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追问进一步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给予指导。对于仅能列举出个别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生,教师应启发学生进一步提升知识的概括化水平,指导学生从一类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角度进一步抽象铁三角转化关系认识模型。

·发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诊断与发展功能,依据课程内容各主题的学业要求,精心编制成精选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题。

·单元与模块复习应依据内容要求,围绕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来进行,通过提问或绘制概念图等策略,诊断学生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水平;对于处在知识关联水平的学生,应引导他们进一步概括核心概念的认识思路,形成基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从而提升化学核心概念和观念的结构化水平,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单元与模块考试应以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为考核重点,试题命制应以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为依据,题目应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综合性。通过考试,教师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化学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情况,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改进建议提供依据。

6.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2017年版提出了教师要进一步增进化学学科理解,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提升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1.建议内容不同

2017版“学业水平考试”是评价中的一种,目的是评价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程度,这是区别于传统考试的重要特征。“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是对命题框架、命题原则和命题程序作出的纲领性建议,目的是保证“学生水平等级考试”的考核目标能够实现,并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保证“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顺利实施.

2003版的“评价建议”主要是为了“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而对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式作出的纲领性建议。该建议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针对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这些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

2.建议目的不同

2017版“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评价有效实施。

2003版的“评价建议”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如何评价。

32017版“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与2003版“评价建议”纸笔测验的区别

2017版“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命题原则是:

1)以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

命题应坚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熟悉、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水平描述,并以化学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从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中提炼、确定各试题的测试目标。

2)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

试题情境的创设应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成果,注重真实情境的针对性、启发性、过程性和科学性,形成与测试任务融为一体、具有不同陌生度、丰富而生动的测试载体。

3)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

试题的测试任务应融入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试题内容与提出的问题应针对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突出化学核心概念与观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认识发展木平,与所要测试的核心素养和测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和结构合理的测试任务。

4)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化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测试任务不可或缺的工具;应结合命题宗旨和目标,根据测试任务、情境的需要,系统梳理解决问题所要运用的化学知识与方法,注意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结构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3版“纸笔测验”命题原则是:

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宜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应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

2017版“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从考试目的、命题框架、命题原则、命题程序四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进行指导,从而保证命题的质量,保证高中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

(三)教材编写建议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1.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2.化学教材内容的选择

3.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

4.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5.化学教材的物理形态设计

6.化学教材的辅助材料

1.教科书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性

2.教科书编写要处理好备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

3.教科书内容要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4.教科书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5.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

高中化学教材是高中化学课程的物化形态与文本素材,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材编写建议该部分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变动,由表格可以看出,2017年版的内容从6个方面对教材编写建议进行了说明,与2003年实验版相似,同样要求化学教科书应充分结合社会生活,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材编排上重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重视习题创新等内容。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1.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1)提出了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化学教材的编写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设计化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体系,选择教材内容和设计学习活动。

32017年版与2003年实验版均说明了教材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2017年版明确增加了人文性,化学教材在内容选择、编排思路和呈现方式上,应处理好知识基础、能力发展和品格修养三者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前沿,体会化学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4)密切结合学生实际

化学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梯度合理、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5)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化学教材编写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设计探究性实验和思考性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化学教材内容的选择

2003年实验版同样要求了教材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强调了教材内容要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而2017年版对化学教材内容的选择作了更具体的要求:

1)凸显化学学科核心观念,精选化学核心知识

化学教材应精选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事实性知识,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依据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确定化学知识的深广度。

2)重视实验探究与实践活动

化学教材应精心设计学生必做实验,适当增加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数字化实验、定量实验和创新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认识技术手段的创新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价值,形成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发展实践能力。

3)关注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趋势

化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反映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凸显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尤其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的重大成果;应具有真实情境性,体现时代性,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感悟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应适当融合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利用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体会科学事业的特征,自觉传承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化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应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情怀。

5)重视化学习题设计的创新

应充分发挥习题在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作用。习题设计应具有针对性与层次性,发挥习题在学生概念建构、知识迁移、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作用。习题设计应具有情境性,应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创设合理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应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2)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应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性和阶段性特点,组织和呈现化学知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呈现化学知识,使教学内容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进阶发展。

3)注重情境、活动和问题解决的整体设计,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化学教材应围绕化学核心概念确定教材内容主题,将核心概念与情境、活动和问题解决融为一体,凸显教材内容主题的素养发展功能。应注重学生自主建构、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4)注重凸显教材的教学属性

化学教材应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可借鉴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帮助,为教师选择、整合教学内容预留空间,方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

5)重视教材助读系统的设计

化学教材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前言、提示、注解、附录等助读学习辅助材料进行科学、系统、合理的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此外,2017年版进一步强调了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化学教材的信息化发展,为各种潜力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

4.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应重视化学教材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促进化学教材的信息化发展,为各种潜力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提倡化学教材示范性地指导运用化学软件处理数据,培养学生运用软件技术学习化学及处理数据的能力。

5.化学教材的物理形态设计

化学教材应开本恰当,装帧良好,易于保存和阅读;纸质、纸张颜色具有视觉美感;版面设计清爽美观、疏密得当;文本与图表等搭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要求,体现艺术性。

6.化学教材的辅助材料

化学教材的编写应重视教师用书和学生自主学习材料的编写。教师用书应对教学目标进行阐述,提示教学的重点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解析疑难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和参观、调查活动的组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学生自主学习材料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应有助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2017版与2003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不再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此基础上2017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加强化学课程实施规划、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加强化学教研(备课)组建设三方面的课程实施建议。

具体对比如下:

2017年版

2003年实验版

变化

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学校校长和教师,应充分理解化学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在课程实施中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落实化学学业质量标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变化1不再强调课程的建设、开发。

变化2强调化学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全面落实化学学业质量标准

1.加强化学课程实施规划

变化:为新增内容

2.加强选修课程建设

变化:为新增内容。

3.加强化学实验室和化学学科专用教室建设

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室和化学学科专用教室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应按照相关要求配齐实验员,注重提高实验员素质;制订完善的实验室工作制度和安全守则,建立科学的实验室运行机制;配置必需的化学实验设备、仪器、药品和基础设施,保证所有化学实验和实验探究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逐步引进一些现代化仪器设备,并向学生或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开放,在教师或实验员指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应重视化学学科专用教室建设,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化学课程、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加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要重视对化学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教学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化学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要鼓励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开发实验仪器,研究低成本、少污染的化学实验。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设计富有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变化1新增化学学科专用教室建设。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化学课程、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加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创造良好条件。

变化2实验室实验员要求配齐,并对实验员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变化3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逐步引进一些现代化仪器设备,为学生使用现代先进技术、先进仪器研究化学科学提供物质基础。

4.加强化学教研(备课)组建设

变化:加强化学教研(备课)组建设。加快全面落实2017版课程标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5.加强校内校外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认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地方、学校、教师课程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议特别注重以下内容。

1)文本资源

2)信息技术资源

3)生成性资源

4)自然与生活环境资源

5)社会教育资源

1.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2.充分利用社区学习资源

3.编写配合教科书使用的教师手册

变化1文本资源建设在2003版“编写配合教科书使用的教师手册”基础上更加丰富。

变化2新增生成性资源建设。

变化3新增自燃与生活环境资源建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