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学科教研 >> 物理教研 >> 典型教案 >> 正文
典型教案

课题——经典光学的形成

2010年01月21日 10:23 admin 点击:[]

课题——经典光学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早期光学

1. 古代光学基本上停留在几何光学的研究和总结上。

公元前5世纪《墨经》、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都有记载。

古希腊欧几里德(Euclid,约公元前330-公元前275)研究光的反射

托勒密 (C.Ptolemaeus,希,约公元100-170) 研究光的折射

2.中世纪:  阿勒哈增(965-1038(阿拉伯人)著《光学》。

3.折射定律的建立

荷兰人斯涅耳最早提出折射定律,由法国数学家费马(1601-1665)提出费马原理,予以确定,使几何光学理论很快发展

4.光学仪器的研制

11299年,发明了眼镜。意大利人阿玛蒂制造了眼镜。

21608年,荷兰人李普塞制成第一台望远镜,伽利略改进成放大32倍的望远镜。

3)几乎与望远镜同时,荷兰人发现制造了显微镜。

5.牛顿对光的色散的研究

1666-1704年间,牛顿用色散原理解释了天界神秘而瑰丽的彩虹

二、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论争

1.光的微粒说

1704年,牛顿:光是一种细微的大小不同的而又迅速运动的粒子。

2.光的波动学说

1)代表人物:惠更斯,胡克:光必定是一种振动。

2)波动说的困境:由于当时没发现光的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使光的波动说难以自圆其说。

319世纪光的波动说的两个英雄

托马斯·(1773-1829)两岁认字,四岁能读圣经,23岁获医学学位。

因牛顿反对波动说,光的微粒说在百年中占了上风,波动说几乎销声匿迹。面对牛顿如日中天的气势,杨以不唯名的勇敢精神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设计了杨氏双缝实验,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

菲涅耳(1788-1827) :法国工程师。完善了惠更斯理论,提出了子波相干的思想。

菲涅耳的理论——泊松的计算——阿拉果的实验找到了有利于波动说的泊松亮点

.光应具有波粒二相性

光的波动说无法解释光电效应,但粒子说可以解释。它的思想是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的起源。

三、光谱的研究

1.巴尔末发现氢光谱规律

1)背景:杨的干涉实验提供了测定波长的方法。

2)瑞士科学家巴尔末(1825-1898)的贡献

巴尔末,瑞士的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哈根拜希教授的指点下将氢光谱的规律总结出来,于1884625正式发表:

由于埃氏对氢谱线的精确测量,提供了氢的可见光部分的四条谱线的精确波长,从中巴尔末提出了一个共同因子:B=3645.6×107毫米

氢的前四根谱线的波长可以从这一基数,相继乘以系数9/54/325/219/8。初看起来,这四个系数,没有构成规则数列,但如果将第二项与第四项分子、分母分别乘以4,则分子为32425262,而分母的完全平方相应的差4,这样就出现了 的规律

由于巴尔末公式的发现,光谱成因的神秘大门被打开了,人们研究原子内部结构,又有了一个新的依据,此后光谱规律不断被揭示, 一门新的系统的科学——原子光谱形成了。

四、光速的测定

1.早期的实验

1)伽利略提出:在已知距离的两个高山峰上,放两盏灯,利用接收灯闪亮的时间去除间距,来测光速,但误差较大。

2)天文学方法——丹麦人奥罗斯·罗末(1644-1710)1675年提出

木星有13个卫星,I0(木卫一)是木星的一颗卫星,绕木星旋转一周的时间约42小时2816秒,因此在地球上看I0蚀也应是42小时2816秒一次,但是观测后时间却不一样,原因是两次观测木星与地球的距离不一样,从I0发出的光信号所传递的空间距离不同。用两次木卫蚀的时间差去除两次木星与地球的距离差,即可求得光速。

现代人用此法可测光速为:2.998×108/秒。

3)地面方法

1849年,法国人菲索(1819-1896)用齿轮旋转法测得光速为3.15×108/秒。他是第一个首次证明光速可以在实验中测得的人。另外,法国人付科、美国人纽克姆等都对光速测定做过贡献。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