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大纲明确要求初中生要能够理解浅显的文言文。课程编排上文言文及古诗词的比例约占三分之一。针对初中生年龄较小、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这一实际情况,我觉得断句练习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05年在济南听过的一节文言文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在这节课上,每个同学手中拿到的是一篇特殊的文章——整篇文章没有一个标点,看不到一处停顿。老师给学生的任务只有一个——读通读准文章。那堂课上,学生读的积极性非常高。为了读通读准,学生反复朗读,积极思考。尤其当一些难句易错句被自己断句成功时,孩子们甚至激动得手舞足蹈。此时枯燥的文言字词仿佛有了灵性,原本沉闷的课堂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当学生完全读通读准全文时,说明他已经完全理解了文章,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那节课,令我耳目一新,原来文言文也可以学得这么有趣和生动!从此,我在教学文言文时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效果很不错。
首先,断句练习能够促使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朗读,这种朗读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渴望,而不是老师的逼迫。伴随朗读,学生的大脑始终在高速运转,判断自己处理文字信息的正误。
其次,断句练习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亲身体验了解读文本的全过程。相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更能享受到成就感!
下面是我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仅供同行们参考:
我们讲的标点、断句,古人称句读(dòu)。“读”指句子中间的合理停顿,“句”指一句话终结的停顿。明辨句读,是对古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断句的原则、步骤
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①符合原文文意。②符合文言文的语言实际。③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断句可分三步走:
1.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
2.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二、断句标点的实用技法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句首语气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句末语气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标点。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
3.根据对称、排比句式断句标点。文言文比较讲究凝练和语势,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4.根据专用名词断句标点。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
5.根据语法关系断句标点。文言文中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用“奈……何”式。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是问句则用问号)
掌握以上五种方法,结合文意综合考虑,断句标点就很容易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