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字下乡》精读提纲
一、章节阅读指导
继第一音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核心观点后,费孝通先生在本章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特质对乡下人的 、语言交流产生的具体影响。
作者从“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一观念入手,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和认识上的错误,指出乡下人只是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方面不及城里人,这是知识问题而 问题,因此乡下人“愚”的说法并不成立。而且,乡土社会的环境、人际交往的特征均使乡下人没有 的要求,因此 不能作为判断乡下人愚不愚的标准。
随后,作者基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这一特征,从文字的作用及乡土生活的语言特点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乡土社会 的原因。熟悉的声气、足声、气味、动作、表情等在交流中更常用、更便捷,而文字在传情达意方面有其自身的不足,有时还会妨碍交流。而且,一个社群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往往会形成 ,更小的群体还会有自己的 ,再辅以熟悉的表情、动作,就可以形成一种不依赖于文字,而能使群体内部的交流更为有效的“ ”体系。因此,乡土社会中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多余的。
尽管如此,在现代化进程到来之时,作为现代化工具之一的文字,自然有其推广的必要性。因此,作者并不反对 ,而是提醒提倡者应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二、段落大意归纳
本章共十九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的“愚”, 。
第二段:乡下人不识字并不等于“愚”, 。
第三段: 。
第四段:与教授的孩子相比, ,不能据此得出乡下人“愚”的结论。
第五段:乡下多文盲, 。
第六段:乡土社会中的人在“面对面的社群”中成长, 。
第七段: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不常使用姓名。
第八段:文字的出现是为克服时空中人与人接触的阻碍。 。
第九段: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有其缺陷,易受时空影响, 。
第十段: ,而不必注意文法;写作时则要尽量符合文法。
第十一段: ,是不太完善的工具。
第十二段:乡土社会中,人们直接接触, ,不一定采用文字。
第十三段:乡土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认向事物或动作所附着的象征意义, 。
第十四段: 。
第十五段: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 。
第十六段:除“特殊语言”外, 。
第十七段:“特殊语言”的有效性在于 。
第十八段: ,语言也非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第十九段: ,而是提醒提倡者应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三、思维导图
四、词语释义
1.症候:①疾病。②症状。文中词义为第二项。
2.疏散:① (shūsàn) 〈动〉把集中的人或东西分散开。 (2) (shūsǎn)〈形〉闲散。文中读音和词义为第一项。
3.归有光、《项脊轩记(志)》: 归有光(1507~1571) , 明代“唐宋派”散文代表作家,世称“震川先生”, 著有《震川先生集》等。其散文感情真挚,风格朴实。《项脊轩志》是他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书斋项眷轩为线索,记录祖孙三代的生活点滴,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
4. 结绳记事:指文字产生前,远古时代的人类通过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记录事情、传播信息的方式。
5. 圜(huán) 局:圜,环、绕也;局,促、近也。圜局,此处指周围的环境。
6.李长吉: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诗人。诗作想象丰富而新奇,风格瑰丽而幽峭,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被后人称作“诗鬼”,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