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一)《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主要篇目介绍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习近平著作选读》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为开卷篇,其他著作按时间顺序编排。第一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至2017年10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演讲、指示、批示、训令等71篇,部分著作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现将《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主要篇目介绍如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的主要部分。文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讲话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文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2013年1月5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2013年6月28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2014年8月20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讲话从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等方面,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的崇高风范。文中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
《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2015年7月6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关键是群团组织必须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团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先进性作为重要着力点。不追求先进性,就容易成为一盘散沙。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而不能让群众当配角、当观众。
《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2015年10月29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指出:实现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下气力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2016年5月30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强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2016年10月27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既需要全方位用劲,也需要重点发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就是重点发力的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只有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强调: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法规保障。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起。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2016年11月30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2017年2月13日)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文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强调: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崇高使命,必须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
内容(二)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坚持问题导向,深刻阐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规律,明确提出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深刻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对我们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树立底线思维,掌握工作主动权,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到开新局于伟大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自我革命上来,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注重防范风险,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华民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创造辉煌与历经苦难的漫长历史岁月中,积淀了深沉的忧患意识。《礼记·中庸》一书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淮南子·说山训》一书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明代《钱公良测语》一书中说:“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强调“消祸于未萌”“治乱于未乱”“消未起之患”。“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等脍炙人口的警句,也都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思想标识和鲜明体现。中华民族成为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忧患意识就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赓续繁荣的重要基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就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诞生于民族危难时刻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忧患意识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同志称赞此文,要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列举了中国革命可能会遇到的17种困难,包括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要求全党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有备无患。七大闭幕后,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提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949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不仅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而且在前往北京时强调是进京“赶考”。周恩来同志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同志又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一定要考个好成绩。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忧患意识在我们党深深地扎下了根。
忧患意识不仅为我国“站起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为我国“富起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为我国“强起来”提供坚强的思想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把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多次告诫全党要树立底线思维,多次用“木桶原理”警示全党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防控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就是加固底板。他指出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强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5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忧患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我们要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7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自然灾害等方面列举了诸多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风险的预判力与把控力,为全党同志上了居安思危的重要一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从国际来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对此,我们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心慈手软,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酿成大祸。从国内来看主要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挑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在新时代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做好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各项准备,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更加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不仅深刻阐述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的重要性,科学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代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而且指明了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基本思路。他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我们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要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必须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缺乏风险意识是最大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越是不容易,我们共产党人就越要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就是使命和担当,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政党的显著特征。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始终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要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必须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稳中求进”,就是运用底线思维的生动实践。他要求我们在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和准确研判世情、国情、党情,既看到成绩和机遇,也看到困难和挑战,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牢记“稳”就是底线,“稳”是第一位的,切实运用底线思维界定和防范风险。只有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要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必须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要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挑战和复杂局面,都要坚信,我们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一切困难都可以战胜!只要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协同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就一定能够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实现党的自身建设的新发展,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