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经过劳动观主题团课教育后,要自觉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为国家建设砥砺前行的新时代奋斗者。
【课时安排】
1学时
【课堂形式】
探究 讨论
【课案内容】
前言:
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一、 劳动的基本内涵
学生讨论 发言
(一)传统诗词中的劳动
从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再到范成大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我们看得出我国历来重视劳动教育,注重在劳动实践中让人体会劳动与生活、劳动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中央文件中的劳动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大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中央领导人的强调与重视是推进劳动教育的强大动力。20世纪50年代,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80年代,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学界展开了关于教育方针的大讨论与新时期教劳结合的研究,在实践中则加强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化和规范化建设;90年代,根据江泽民同志讲话中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调,“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新时期的教育方针;2010年,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2020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的出台,让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更好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参加义务劳动: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5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及全体中央委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邓小平参加义务劳动:1983年4月7日,邓小平参加北京市第一个“义务植树节”活动。
江泽民参加义务劳动:1997年4月5日,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天坛公园参加义务劳动。
胡锦涛参加义务劳动:2011年4月2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到北京市永定河畔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习近平参加义务劳动:
延安插队
1969年冬天,16岁的习近平和其他两万多名知青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开始了在陕北高原7年的知青生涯。在这里,他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和陕北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来自城市的他不仅很快过了“劳动关”,还成了“最壮的劳动力”。“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习近平曾这样发自肺腑地说道。在农村生活的7年间,他什么活儿都干过,乡亲们说他是“吃苦耐劳好后生”。
刘金莲的老伴儿叫张青远,当时是他们生产队的队长,每天都带着习近平他们这些北京知青到山里去打坝,修梯田,受苦,劳动。习近平干活能受下罪,吃下苦,一点儿城里娃娃的娇气劲儿都没有。
习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垫得薄了,不管事儿,扁担还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垫得厚了,使不上劲,扁担又容易掉下来。没过多久,习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
夏天,梁家河这边太阳毒得很,天气干热。习近平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蜕皮。那个苦,可不是一般大城市的娃娃能吃下的。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有什么活儿都要干完了再歇着,干不完就不休息。
习近平干活很卖力气,肯吃苦。他虽然在劳动技巧上和我们农民有差距,但他一点儿都不惜力,甚至比我们干活还拼命。
比如打坝,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挖掘机、打夯机全都没有,都靠人力把一层层的土铺好,再用很沉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紧密起来,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习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习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延川方言,本意是“耍奸儿”,即偷奸耍滑,偷懒)。
从政之后,习近平不改劳动本色,从贫困山村到基层社区,他走进群众中间,一起种树、打糍粑、炸酥肉……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与人民一同劳动的温暖记忆。
一把锄头扛在肩上,笑容可掬,意气风发,大步走在田埂上……这是1989年12月2日,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领地直机关千余名干部到宁德县南漈水利工地参加清沟排障修整水渠劳动。这是他当年一点一滴为福建发展腾飞打下坚实基础的生动写照。
1995年12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左一)在闽侯参加闽江下游防洪堤加固工程的劳动。
2014年04月04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2月2日,习近平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给乡亲们拜年,同村民一起打糍粑。
2017年03月29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2019年04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相比较劳动而言,劳动观可能比较抽象,大家可能一下子不那么容易理解,我们不妨透过劳模这一具体的概念来对劳动观有一个初步、大体、直观的了解。请大家从下面的街头采访视频短片材料中提炼出青年所理解的劳模所具有的特质是什么,写下他们的关键词。边听边写。
播放:视频2:《#劳动最光荣#》
关键词:勤俭、奋斗、创新、奉献。
(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至少从三个角度表达了对于劳动价值的看法:首先,“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即不仅劳动创造了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自身与人类的全部文化。因此劳动以及劳动者具有“无上光荣”的价值。其次,劳动者反而被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生产过程、劳动价值符号(如货币)等等劳动要素所奴役的劳动价值的异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应当通过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予以拨乱反正。第三,劳动是脑力与体力的统一,“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机器大工业、现代社会的分工导致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第二次分离,也必将促进两者在更高水平上的结合。社会主义教育应当努力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具有健全体力和脑力的新型劳动者、不断提升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劳动促进人的和谐和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理念是,把大自然所赋予和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把劳动当作生活教育的组成部分,写了《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
(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是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出发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的活动都是出于本能或条件反射,而人的实践活动则伴随着自觉思考。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本能或体力运动,而且伴随着自觉的脑力劳动。也就是说,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思考,并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发明了工具和文字。工具的发明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工具,因为它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使知识得到持续性积累,最终形成人类独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学生们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学会劳动不仅仅是学会某种简单的技艺,且要在技艺学习中,要认清劳动的本质,对劳动、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及劳动者保持敬畏,劳动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短片来了解一下劳动的价值观。
播放:视频3:《聚焦中小学“劳动教育” 回归本质》
三、劳动的青春最出彩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上古先辈最简短的话语,让一幅先人伐竹制弓、逐宍捕禽的朴质画面透过黄土滚滚尘埃展现在你我眼前,其中透漏出人生最朴实的道理:劳动方能生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作为青年学子,更应当做到:
(一)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面向未来, 应当更加注重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 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 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幼时启蒙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稍大时增加劳动知识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再大时增加职业体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在个体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还有助于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择业观,涵养不畏艰辛、 崇尚奋斗、 甘于奉献的精神。广大青年在劳动创新中既要注重遵循规律,又要善于借鉴吸收其他长处。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 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劳动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广大青年具有不惧艰险而又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也需要广大青年树立久久为功的正确态度。
(二)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了人类,它是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唯有具体的劳动、再美丽的蓝图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广大青年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大体而言就是要掌握生活、进步、成长等技能。最为根本的是要掌握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
(三)善于发现最美劳动者
食堂师傅是校园最忙碌的人,他们黎明即起,为学生们准备一天的美食保安叔叔是走路最多的人,他们排查隐患,保障安全还有保洁员,校医、送水师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为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
广大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理应将自身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始终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劳动创造和无私奉献。劳动的青春最出彩,我们歌颂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者、劳动者,更应学习劳动者,成为劳动者。接下来我们看一段铁人王进喜来短片。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责无旁贷地挑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担,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作为一名中学生,从小就应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关心国家大事, 热爱自己的家园,树立远大的志向,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有高尚品质的人。用奉献书写精彩人生。
每一个青年学子,都应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位置、责任和方向。努力奔跑、不负韶华。正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广大青年应当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展示部分学生劳动的照片。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