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工会之家 >> 正文
工会之家

流汗的体育课才不会流于形式

2025年02月16日 05:38  点击:[]

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必修内容;高中每周3至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锻炼……新学期伊始,本市“体育八条”正式发布,进一步细化了中小学体育课时要求。

“无体育,不教育”,让孩子们拥有强健体魄、阳光心态,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跑出去、动起来。近年来,随着“开齐开足体育课”成为广泛呼声并逐步落实,青少年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有所上升。但也要看到,体育课被边缘化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在孩子们眼中,“体育老师今天有事”成了心照不宣的“玩笑”;课时安排或能达标,可很多时候也无非是做个热身、跑上两圈,而后就原地解散自由活动了。现实里,“小胖墩”“豆芽菜”的情况依然突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也不容小视。

“体育八条”剑指“不流汗”的体育课,初衷就是避免课程安排流于形式。事实上,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一至九年级总课时占比为10%-11%,这已经高于很多欧美发达国家。“阴阳课表”之所以长期存在,一个原因是部分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等硬件条件确实不足。但更重要的,则是体育的真正意义并没有深入人心。在部分学校乃至家长的理念中,上体育课就等于“玩闹”,低年级的怕磕着碰着,高年级的怕耽误学习。哪怕有技术上的评价指标,也常莫名转化为“应试焦虑”,或是围绕测试项目“考什么教什么”,或是考试前才搞突击培训。

课有了,如何上好,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上新的“体育八条”来看,在师资力量上,将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定期安排体校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在兴趣培养上,要求各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联赛,真正做到“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让孩子们在跑跑跳跳中感受趣味,在比拼对抗中涵养自信,在团结协作中结交朋友,相信一定能激发更多活力。当然,“体育课”也不仅限于校园,家长也要提供更多支持,从源头上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今天,电子产品无孔不入,或许孩子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拥抱自然、乐享运动。期待“健康大礼包”点亮新学期,让校园真正成为化育为人、快乐成长的天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