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
虽然年度劳动热词在变,但劳动者个人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的趋势没有变,劳动权益得到更有力保障、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期盼与努力没有变,全社会关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坚定信念没有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热词不仅是每一位劳动者再度启程、迎接挑战的力量源泉,也是国家和社会不断奋楫前行的生动注脚。
高质量充分就业、未来产业、深化“产改”、延迟退休、“已读不回”、妈妈岗、人民工匠、夜校、班味、打破“35岁门槛”……近日,《工人日报》聚焦劳动领域的热点焦点,用10个热词串起2024年的劳动记忆。
过去一年里,上述热词背后的新闻和事件都曾走进公众视野,引发强烈反响,它们有的影响到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有的事关劳动领域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不仅极具代表性,还十分接地气。
某种角度上,这十大劳动热词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轨迹。过去一年里,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重要场合,都在发出“培育未来产业”的号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吹响了深化“产改”的号角,并以更有力的改革举措、更强大的政策合力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这面镜子映照出有关部门对就业领域重大课题的研究和突破。过去一年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多个重要场合被提及,成为职能部门及各地迎接挑战和困难的重要安排部署;在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延迟退休政策方案平稳落地,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养老保障等问题有了更多准备与思考;为促进育儿妇女就业,一些地方鼓励用人单位开设“妈妈岗”,满足女职工“上班看娃两不误”的需求,一些地方还将其升级为“生育友好岗”,将覆盖面拓展到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中年求职者的职业发展道路也进一步拓宽,打破职场“35岁门槛”的期望照进现实,多个地方在公务员招录中将报考年龄放宽至40岁,人才资源配置有望进一步优化。
这面镜子还映照出劳动者与时代共奋进、同成长的足印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努力。过去一年里,从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金牌工人”的许振超,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人民工匠”的国家荣誉称号,成为以个人奋斗诠释工匠精神的典范;夜校在一些地方重新“出圈”、爆火,折射出劳动者业余时间放松身心、提升自我的集体需求;某企业负责人晚上10点多在员工微信群通知“全面停止调休”遭遇“所有人已读不回”后大发雷霆,让“已读不回”成为劳动者渴望离线休息权的代名词,引发了诸多关注与共情。
十大劳动热词,是对过去一年劳动领域的盘点与回忆,也像一本备忘录,为未来留下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比如,它可以帮助有关职能部门了解当前劳动关系领域的一些真实情况,从而明确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可以助力企业从社会舆情、热点焦点话题中找钥匙、觅答案、避“雷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招录与评价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等;可以提示劳动者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和创新本领,以适应未来的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等等。
客观而言,十个热词并不能穷尽复杂而多元的劳动领域的每一面,每年的劳动热词也在更新和变化——从2021年的“技能出圈”“新就业形态”,到2022年的“高技能人才”“‘产改’五周年”,再到2023年的“双15工程”“35岁危机”,直到2024年的“未来产业”“打破‘35岁门槛’”,这些热词的变化是老问题被重视和解决的过程,也是新情况被察觉和正视的过程。
虽然年度劳动热词在变,但劳动者个人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的趋势没有变,劳动权益得到更有力保障、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期盼与努力没有变,全社会关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坚定信念没有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热词不仅是每一位劳动者再度启程、迎接挑战的力量源泉,也是国家和社会不断奋楫前行的生动注脚。
2025年的帷幕已然拉开,征途漫漫、前程灿灿,让我们收拾好行囊再出发,在新的一年里,遇见更多新机遇、新气象,收获更多小美好、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