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关怀,展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高等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神圣事业,学校既要把好“学问”关,还要把好“育人”关,用超出书本之外的方式,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人文坐标,指引未来的人生道路。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为体质指数不达标的困难学生充值校园卡,并发短信叮嘱“学习之余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你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牵挂”。这种悄悄的关怀,让学生倍感温暖。
近些年,高校不断地完善资助政策,资助方式越来越人性化。多所高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用餐频率、消费金额、体质指数等数据,识别出需要帮助的学生群体,采取无申请、不公示的方式,直接把补助打到校园卡上,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清华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定制正装、吉林大学给考研的贫困大学生发放补助、武汉工程大学为经济困难学生购买返乡车票……这些悄悄的关怀,既能将补助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过去,有些学校在资助困难学生时,为了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操作方式机械化、程式化。学生申请助学金,除了填表格、交材料,有些还要在班级里演讲申请理由,不得不将家庭隐私公之于众,常常有学生讲到面红耳赤、声泪俱下。这种公开“比惨”的方式,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和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少部分受资助学生拿到补助后花钱大手大脚,引来公众对资助公正性的质疑,有些学校将学生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公示在学校官网上以接受公开监督,无疑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于2017年被教育部发文叫停。
悄悄关怀,展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通过大数据等手段统计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这种既科学又精准的资助方式,确保了资源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施与受”的单向思维,从学生的身心需求出发,让补助发到学生的心坎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神圣事业,学校既要把好“学问”关,还要把好“育人”关,强调人文精神的熏陶,用超出书本之外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受益匪浅的教育体验,在他们心中树立起人文坐标,指引未来的人生道路。(